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样本
——新集体经济“袁家村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赵强社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又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把振兴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2007年以来,咸阳市袁家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的带领下,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村庄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革,经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袁家村模式”。十年来,袁家村在没有贷款、没有外债、没有国家补助的前提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党员干部引领,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07年1700万元增长到2017年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8600元增长到2017年7.5万元。
一、新发展方式:三产融合。区别于“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一般思路,袁家村走的是“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基于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袁家村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从弱到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又反推手工作坊发展,相继扩张成立“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加工业的升级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大,倒逼出遍布各地的种养殖基地和订单农业,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菜籽油、豆腐、醪糟、酸奶等加工企业10个,停车场、观光小火车、客运公司等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蔬菜、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把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基本路径,坚持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尽可能把农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段利润“吃干榨净”,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促进农产品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新合作方式:“三股共有”。袁家村股权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基本股。袁家村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每户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入股。二是交叉股。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互相持有股份,共交叉持股460家商铺,村民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入股的店铺。三是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股份少的可以得到较高的分红,股份超过限额的分红就会相应比例的减少。袁家村的新集体经济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民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40.1%。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股份合作是农村新集体经济的基本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促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打造利益共同体。
三、新经营方式:三个结合。袁家村坚持以企业管理方式治村,以创新经营方式激发发展活力,提高效益。一是放水养鱼与借力发展相结合。秉承“先做强再做大”的经营理念,在发展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对所有经营户免收租赁费,对投资规模较大、缺乏资金的经营户提供资金支持,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依靠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外来资本投资袁家村,天元假日酒店、左右客酒店、南门客栈等相继营业。城市资本、资源、资金更加关注袁家村。先后在西安曲江银泰商城、小寨赛格国际购物城、胡家庙万和城和咸阳人民路正兴广场开设了4家袁家村城市体验店。二是农户经营与协会组织相结合。农户自主经营,让乡村旅游的乡土情更浓,民俗味更真,让游客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的“返璞归真”。同时成立各类协会,对经营户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三是封闭运营与过程公开相结合。袁家村乡村旅游特色餐饮项目采取公司化运营方式,进行封闭式管理,经营户所需食品原料由公司集中采购和统一供应。同时,经营户对食品原料加工和销售过程全程向游客开放,实现体验型和消费型的高度融合。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借鉴企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的模式,将农户与协会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闯市场,从而形成整体效应、规模效益。
四、新管理方式:三轮驱动。袁家村实施品牌化营销策略,以质量、特色、诚信打造“袁家村”品牌,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一是以质量塑品牌。始终把“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作为袁家村的“生命”,严把材料、管理、监督、加工、销售“五大关口”,杜绝任何添加剂。从2007年起步以来,袁家村乡村旅游累计加工销售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粮食超过100万吨,食用油12万吨,肉蛋奶超过45万吨,各类蔬菜75万吨,水果58万吨,交出了一份“运营十年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完美答卷。二是以特色塑品牌。体现关中古韵的乡村院落,怀有历史沧桑的明清建筑,荟萃经典美食的特色小吃,充满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塑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乡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品牌。三是以诚信塑品牌。始终把塑造诚信文化作为立村之本、经营之基,把袁家村人的实心、用心、专心、诚心的真感情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共同营造“诚信做事”的团队文化。具体到管理经营的细节上,每家经营商户在自己的广告招牌上明确写下诚信承诺书,“如果羊血掺假,甘愿祸及子孙”“以上内容真实可靠,如若违背甘愿后辈受穷”等等,以诚信为本的集体价值观共同维护袁家村的品牌形象。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可贵的无形资产,承载着历史、文化、责任、诚信、安全等内涵,只有挖掘好、运用好、保护好它,才能让农产品品牌这块金字招牌实至名归.才能以品牌促消费,以消费促增值。
五、新组织方式:“三个分开”。袁家村打破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政经混合”的治理模式,让村级“三驾马车”实现“三个分开”。一是职能分开。清晰界定社区党支部、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个组织按照各自职能规范运作。社区党支部夯实强化领导、引导和监督职能;社区居委会回归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经济组织回归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二是管理分开。党支部、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人员的选任、撤免、职责、考评、薪酬等方面进行分离管理。党支部书记不兼任经济组织领导成员,以便其发挥对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居委会委员不与经济组织成员交叉任职,也不直接参与集体经济经营活动。三是账目分开。理顺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将非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自治组织名下,将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同时分设行政账和经济账,实行资产、账务和核算分离。实现“三个分开”,党的领导是关键。袁家村党支部在书记郭占武带领下,多年形成“三个一”的规矩:一个铁律,每周坚持召开一次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村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这个会上讨论决定;一个好传统,党员干部“有亏先吃、有困难先上、有风险先试”的一贯作风;一个好制度,党支部委员、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设定政策宣传、环境卫生、矛盾调解、技术服务、维稳巡逻、财务监督等岗位。郭占武说:“三委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我们三委虽然分离,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分离”。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构建“政经分开”的治理体系,村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发挥服务职能,村级经济组织发挥管理运营职能,在集体经济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建立“防火墙”,促使三大组织各归其位,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六、新治理模式:“三治合一”。袁家村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出现变化的新情况,创新乡村治理理念和模式,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以自治为基础,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方式,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法治为保障,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进股份制合作,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袁家村健康成长,获得收益,使袁家村成为创业致富的乐土。以德治为引领,将培育和塑造诚信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书斋文化、乡贤文化等乡风文明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袁家村成为了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对“三治合一”,郭占武认为:“无论怎么治,村民的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思想一通,一通百通。”袁家村通过感恩教育、宗族教育和课堂教育来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一是感恩教育。每周一的学习会上,把政策理论学习与忆苦思甜、感恩会结合起来,让党员、群众、商户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和在袁家村的发展史。二是宗族教育。袁家村的祠堂是由全村八个姓氏的村民共同建造的。村委和村民在祠堂一同祭祖,学习针对村委干部的“村规”以及针对普通村民的“民约”。三是课堂教育。专门设有袁家村农民学校,每周两次对村民开展培训,凝聚健康发展正能量,在主干街道上开辟了“新乡贤带头人”示范栏,用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优秀村干部教育引导群众。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德治是法治、自治的基础,重点解决治理主体思想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问题;法治是德治、自治的保障,重点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手段问题;自治是德治、法治的目标,重点解决治理的具体形式和载体问题。自治、法治、德治最终都统一于“人”这个核心,激发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安定有序。
七、新发展动力:“三创联动”。人才缺乏和流失是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吸引人才,袁家村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打造创业、创客、创新平台,鼓励当地、外地农民在袁家村创业,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创客、青年创业团队、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建筑设计师等到袁家村创业,对艺术长廊、农家书屋、咖啡酒吧、创意工坊等新业态免收一切费用,有的甚至由村上给予补贴,填补了旅游项目空白,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品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客大军,成为带动袁家村发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创客引领创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个只有原住村民286人的袁家村吸引了2983名“新袁家村人”长期生活工作居住在此,形成了袁家村现有的发展规模,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典范本。袁家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人才,动力是三创。要针对农村当前空心化和缺人才、缺技术、缺劳力的现实问题,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乡贤、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大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经营主体,搭建各类产业平台、文化平台、消费平台、教育平台等,吸引市民和所有利益相关者成为新农人。
八、新发展理念:“三生共赢”。袁家村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契合,通过生产方式标准化,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从加工到销售、从管理到监督的立体化、全方位、多层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的创举;通过生活方式田园化,在村落修旧如旧的复古改造过程中,遵循“多种树、不填湖、少拆房”的理念,保持了原生态,体现了乡土情,弘扬了民俗风,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天然意境成为最大特色;通过生态方式绿色化,注重发展绿色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实现了农产品的“返璞归真”。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大力探索以“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为主要内容的“三生共赢”发展新模式,通过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推行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态成为农村的主基调。
九、新发展目标:“三共融合”。袁家村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秉承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致富产业,让农民群众收入有来源、有保障、有支撑;通过搭建户社合作、户企合作、村企合作、村社合作平台,打造互助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以合作促提升,以合作促共赢;通过采取“以长补短”、“以强扶弱”、“以点带面”的方法,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前提下,调整利益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不但使本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更带动了周边近万人增收致富。一是以“长”补“短”。针对经营户收入高低不均的现实,将盈利高的商户变为合作社,分出一部分股份给低盈利的、必不可少的商户,将高收益、低收益的商户利益绑定在一起,消除了“不平衡”心理,实现了“家家有生意、户户能赚钱、大家齐致富”。二是以“强”扶“弱”。先后组织周边村近千户群众在袁家村开展创业增收。为老弱病残贫困户提供摊点108个。在西安、咸阳的分店用100户商铺、作坊,吸纳200户贫困户入股。将烟霞镇899户贫困户以每户3万元的形式纳入合作社,实现整镇脱贫。三是以“点”带“面”。以袁家村为龙头,推行“一点促全域,一村带十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集中周边东周、西周等十个村,联合建设袁家大社区,实现了“富一村带一片”的效果。袁家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蕴含着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丰富内涵。袁家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要求,发展成果让全体村民共享。而共享发展的基础是要坚持共建的原则,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新的组织和产权制度安排要求与新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新时代呼唤新集体经济。袁家村通过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壮大了集体经济,克服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盲目性和分散化,实现了全体村民利益的一致性,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四十年后,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在没有任何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从袁家村的实践来看,所谓新集体经济,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村集体与村民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统一管理,产权共有、分配清晰、共同富裕的合作性集体经济。新集体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又坚持集体经营的商业模式创新;既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将产权明晰到人,村民和集体成为利益共同体;既强调保持公平的同时又兼顾效率,充分调动了集体成员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的调节确保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共咸阳市委农工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