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
党的十八屆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概念,以后的这些年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和重要会议、文件里都强调过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了社会上特别是很多研究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又郑重地提出了新要求。可见这个问题事关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命运和前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自新中国成立,从1949年到1956年,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三化一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完成经济基础变革,消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再生的根基,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打下基础。这本来走的够快的生产关系深刻变革还未来得急经过实践检验,总结经验,又提出了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的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一时被激发出的建设热情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就遭遇了灾难性发展的困挠。特别是从1957在农村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机制、二元经济结构格局的形成,靠削减农民的利益支撑工业化和国家的建设,阻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比例失当,重城轻乡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取向,雖然对建立工业化体系打下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长此下去难以为继。其滞留的负面影响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又增添了不少麻烦,被迫不得不进行几次政策性调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的是每次调整又都引发了决策层不同意见的争论,直至发展成党内不同程度的政治斗争。从五九年庐山会议到十年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走资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接连不断地开展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从理论上又概括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成了当时基本路线的理论支撑。党的八大已经确立集中精力搞経济建设的重点被迫发生了转移,得不到贯彻,广大群众建设的热情淡然消失。国民经济相当长时间停滞不前,直到一九七八年末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00美元,人民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国际上大国地位的形象迟迟树立不起来。国家的治理体系和能力遭受了严重挫折。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每一次失误都是党领导人民从挫折中走了出来,每一次错误又是我们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得到了纠正。人民对国家的未来始终充满希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领导始终没有发生过生过任何动摇。否则,今天我们如何能够再谈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联系历史的实际,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教导,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决不可否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不能过分夸大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有遵重规律,切实把握建设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结合,才会不犯巅复性错误,引发灾难性后果。
另外,当年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寻,盲目照抄照搬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国家治理思想不够成熟,治理方式、工具和手段也相对落后,在全面硏究总结经验教训时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增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紧迫性的认识
失误让我们更聪明,教训使我们更智慧。以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通过拨乱反正,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理论上阐明了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大大凝聚了广大群众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热情。纠正了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出国门,使我们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商投资国。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有了中国会更精彩。摒弃了计划経济体制的束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根本性转变,大大加快了农村和城市各个领域的改革。私营、个体企业有了空前的发展,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98%以上,为国家提供税收占总额的50%以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了扩大再生产,又涌现出家庭农场和各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工商企业曾经实行的承包制、公司制又发展到目前倡导的混合所有制,从局部特区建设的试验到更大区域的自由贸易区设立,教育、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由国家统包、统管到允许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的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越来越成为今天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已从十一屆三中全会前不足20%提升到54%。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芸芸众生,各个利益集团和阶层,诉求多元日趋明显,搏弈更加激烈。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价值理念和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大国外交,树立大国形象上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人民群众获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杈的渠道更多,也更加便捷,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可利用的资源明显增多,管理国家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越来越现代化。总之,新情况、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去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
三、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更加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糸列创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在中共十九大修改的党章里,明确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新时代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坚持以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指针,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自信就是方向,自信就是力量。没有自信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没有自信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工作就可能半途而废。必须充分认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通过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执政䏻力,一方面促进党的建设,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奋进的灵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够不断的提供智力支持。坚信繁荣昌盛、平等自由、和谐文明的法治中国,一定会不断呈现在人民和世界面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2、充分发挥人民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最终的成果又要体现在为民所用、为民所享。因此,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始终坚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这项工作的标准。没有群众的的积极参与很难建设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即使建立起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护和支持其作用的发挥肯定也是有限的。再说法律、法规,政策触及不到的很多领域、空间任何时候都会存在,这又主要是靠发挥行业和社会组织自律管理,群众自我教育,运用自治的形式去完成。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勿需讳言,在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上,还程度不同存在着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代尚存的痕迹,计划经济体制下残留的影响。实现民主、科学、依法决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项政策、一个重大事项的提出,论证、实施、反馈、评估,方法和原则应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关乎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方针政策一定要纳入法制的轨道。最大限度的避免因领导人的更換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执行层面应当沿着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精简机构、精简冗员、减少环节,推动效能型、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正确的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治理体系中各自应有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科学的使用教育、行政和法律手段处理问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从节约管理成本,增强群众对政府信任的高度,积极引进有利于高效、防腐、公开透明和群众监督的现代化装备和技术,促进政府由传统的决策方式、工作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让完善纠错机制,实行有效监督在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䏻力上充分的显现出来。
4、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必须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厐大的系统工程,其鲜明的特征是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系统性。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推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城市和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部门、局部利益的干扰,改变既往相互分离,碎片化改革的工作方式,大力推进系统集成,同步协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要让广大群众尽快切实分享到早就盼望改革的事宜而没有得到改革的改革成果。
5、法治建设是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和改善党对立法、司法工作的领导,推动司法体制的深化改革,提高全民守法的自觉意识,严肃法律的杈威,维护法律的公平,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充实立法工作的力量加强立法工作的调查研究,尊循立法的规律和特点,从服务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不损害立法的严肃性、稳定性的前提下,排出先后,稳歩推进。把党在各个领域的更多的意志通过立法和执法的方式得到落实,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措施,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课题。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