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的几点建议
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
中心要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两叁年的时间,任务很重,时间紧迫。同时,还要看到建设中国现代化农业强国,任务更重,还要走很长的路。传统农业,只能维持低标准的温饱生活。现代“化学”农业,短时间产能可以提高,但不可持续。其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后果却不堪设想。实践已经证明,并正在证明,唯有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让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走上良性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放眼世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必须从农业发展规律上认识它的必然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世界大部分国家,历来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农业的发展史表明,传统农业在生产方式上,注重保护耕地,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能解决低标准的温饱问题。最大的局限是劳动生产率低,社会化、市场化生产程度不高,不能为大工业生产提供需要的塬料和劳动力。工业社会的到来,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突破了传统农业很多方面的局限。但是,在长期使用大马力机械,投入大量化肥和农药,提高产能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日趋明显和严重的危害。于是,人们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污染等问题,不断提出质疑,并对生产方式转变寄于新的期望。生态农业因此而萌生,成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优先选向。
历经长时期地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在良种培育、增加土壤肥力、改变耕作制度、节约用水、生产复合肥和有机肥、研究农业生物科技等关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实现了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直到完全去化肥、去农药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绿色生产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各国知名品牌的农企在竞争中不断涌现。大量有机、优质农产品纷纷上市,取代了低档劣质的有害产品,成功地避免了转型过程中人们担心的低产、低效现象发生,满足了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以环保、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业,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版,也有人称谓“2.0”版。从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引领着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态理论、先进科学技术、多元化发展模式,各项市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上,都取得了支配的话语权,蠃得世界市场中“霸权”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学习。
二、未雨绸缪,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必须明确农业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关键时期。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塬因,我国工业社会一直发展很慢。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现代工业才开始全面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与工业化结伴而生的现代农业也同步相向而行。因为受工业化社会在我国历经时间不长的局限,对汚染带来的严重隐患,缺乏敏感性认识。当时,又囿于聚焦解决长期没有解决、格外紧迫的温饱问题,工作的注意力和重点主要放在追求快速提高耕地的产能上,对污染的防控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致使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开始在我国显现,并越发严重。
据农业部和环保部2015年定点监测分析,概括为“叁大和叁低”。“叁大”,一是中低产田占比大,己达总耕地面积的70%。二是耕地质量煺化面积大,已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叁是污染耕地面积大,根据耕地土壤点位测试分析,超标率已达19.4%。在全国耕地中,受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也达10%以上。同时,农田的“白色污染”逐渐加剧,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农田,在土壤里形成15一20厘米的不透水、不透气的难降解层,已对耕地质量构成巨大威胁。另据,对987个国控地表水断面监测,V类和劣低V类的占14.4%。5118个定点地下水监测中,发现水质极差的占18.8%。“叁低”,一是土壤有机质低,全国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2.08%,比上世纪90年代初降低了0.07个百分点。二是补充耕地等级低,相差正常耕地低2一3个地力等级。叁是基础地力低,欧美国家粮食产量70%一80%靠基础地力,20%一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低20一30个百分点。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农业生态基础脆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生产成本高,农民增收难度大。水质差,土壤、环境汚然渐重,食品的安全感已经受到影响。若不及时治理,必将后患无穷,祸及子孙后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从对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与国与民,无疑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叁、明确目标,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布局。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它能够解决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总体上看还处在初级阶段。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从全局和长远考虑,今后的努力目标应该是:坚持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利用后发优势,争取叁十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短一点时间,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绿色生产得到普遍推广,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实现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良性循环。食品、蔬菜、肉蛋、水果、水产等优质农产品,在国内消费居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显着增长。产品附加值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食品安全已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应当抓好的重点工作: l,要把生态农业纳入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从国家层面抓紧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有实践经验领导干部参加的“叁结合”专门团队,会同相关科研机构,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已有的实践,开展前瞻性研究,争取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指标体系、产业体系、科研体系、金融体系、监测体系、法律体系。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2,在政府的指导下,编辑出版农业大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统一教材。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让从事生态农业的职业农民源源不断。已经从事生态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带头人。3,选择适当时机,逐步釆取强有力措施,限制或停止破坏生态、污染土壤和水质的现有生产方式。制定引导性优惠政策,使科技创新、良种繁育、土壤修复、水利设施、肥料生产、网络布局、农机制造、生产组织等基本要素,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让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成为生态农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建五个平台:一是扩大试点,建立健全土地公开、公平、公正流转交易平台。让农民自愿参加交易,促进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二是制定标准,建立智能化控制、标准化生产管理平台。确保节能节水、低碳环保、成本下降,全产业链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叁是明确规则,建立方便群众又能追朔的食品检疫、监测平台。对违反法律和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行为,执行严惩重罚的法律制度。四是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建立快㨗投资、销售、结祘、物流配送平台。充分发挥集信息、资金、人才之优势互联网 十 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减少中间环节,倡导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平台。倡导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广泛合作的各种模式。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欢迎农村合作社、先富起来农民参与,成立分级、分类的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减轻财政投入压力,补齐农业长期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深化改革,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发挥体制和机制的保证作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很多,从本质上看,直接和间接,程度不同地都反映和现行的生产方式有关。特别是有些有些长期、普遍、反复出现的问题,虽然下了不少功夫用心在解决,但是始终得不到突破。或者表面上一时解决了,隔一段时间又会改头换面的重新表现出。这说明对问题背后的真相缺乏认识。现在很多问题内在的关联度很强,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和环节入手,已经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往往作用不大,效果不好。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塬因。在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深化改革,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否则,很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政府层面,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农业的决策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框框中跳出来。从现实可能和战略需要两个角度一致起来慎重考虑,对已经不适宜的政策、法律、法规,按照既定的程序,该废则废、该止则止,认真清理。新颁布的支持性政策,倡导部委联合、认识统一、相互配合、一文多用的同步发布方式。避免因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程序复杂,削弱政府的执行力,影响政府的威信。齐心协力地形成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了不犯颠复性错误,必须建立政策评估和纠错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使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得到充分释放。把群众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满足消费升级的渴望化为生产者内生动力。把政府支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威力发挥到极至。
从一定意义上,发展生态农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既有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的束缚,又有新情况、新问题地不断出现,必须正确区分问题的性质。在加强思想工作的同时,该用市场力量解决的问题,决不用行政的手段去干预。该用行政办法处理的问题,也不要相信市场的力量是万能的。努力提高教育、行政、市场相互作用、互相支持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
五、实事求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就能到达目标的彼岸。开放包容,是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闭关锁国,是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信息化时代不能缺乏国际视野。发展生态农业,也需要像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一样,大胆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管理、一流的技术和装备。更要重视创新,争取有自己更多的“塬创”。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能把十叁亿人的“吃饭”问题寄托在别人身上。
要围绕生产方式的转变,把握工作的重点和节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总体规划和远景目标,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和实施方案。目标和措施要匹配,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相衔接,一定避免因领导人的更换和注意力的改变,致工程半途而废。要牢固树立“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幅塬辽濶,经济发展不平衡,土壤、气候等农业资源差别性很大。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对长期在小农经济环境下生产、生活的农民,釆取典型引路,一样板说话,示范作用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推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分地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一定会事倍功半,脱离群众。建议从国家已经批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训在前,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一定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新路;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一定会普及在祖国的辽阔大地。
六、拓宽思路,让生态农业成为打造田园综合体最重要的元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摡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践的结晶。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拓展实践的空间。所谓田园综合体,从区位上判断一定是建设在乡下山村,不会在已经繁华的城市。从内涵上分析一定是可以突破产业分工的界限,跨界融合、共同犮展。从发展趋势上看,一定会让农民逐步从单纯地经营土地向多元化产业发展转变,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另外,还可能催生逆城市化现象显现,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和资本到农村享受自然的田院风光和创业发展,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加速缩小城乡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目前,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各种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范例,无一不在证明田园综合体是合乎国情,符合实际,遵循规律的幸运产物。从土地上下功夫,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把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彰显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始终是田园综合体建设不能缺失的重要元素,也一直是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的一大亮点。田园综合体究其本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创业共同体。建设田园综合体,离开农民增收的利益需求,就不具备建设的基础。离开满足城里人享受田园生活的愿望,就难以形成聚集人气的吸引力。离开城里人和乡下人渴望共同创业的要求,就等于缺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设田园综合体不需要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建造多少高楼大厦,用一定的资金对本地特色的民居、环境加以改善和美化,更符合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要求。在这里每曰叁餐不需要有丰盛的山珍海味,更喜欢分享田园绿色有机食材为人带来健康的快乐。在这里不需要听见大工厂机器发出的隆隆轰鸣声,更喜欢耳闻目睹田园山涧的花香鸟语。在这里不能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一味追求“大”和“洋”,更需要精心设计,能让更多的人不忘乡愁,回味乡村“土气”背后的艰辛,把自己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各种传统的特色“经典”品牌展现出来,化资源优势为价值优势。实现城市的现代文明和乡村淳朴的优良传统“化合”,再造更具时代特征的新文明,需要付出很多的智慧性劳动和价值投资。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的融为一体,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观念更新、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结抅调整、供给侧改革,使城里消费端和农村供给端实现“契约”的共嬴对接,迫切要求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只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动力,坚持统筹、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动田园综合体的主线,很可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业和二、三业融合发展搭起一座桥梁,走出一条捷径。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