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自农业及相关领域的400多位朋友,齐聚北京中国职工之家,出席《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和关键。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继续实践的重大课题。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是致力于现代农业和“三农”问题研究的社会智库组织。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三农”先进典型经验,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同时,先后还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其中,《稳定粮食生产的当务之急-农民强烈呼吁控制农资涨价》,《建设现代农业势在必走的路子-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天津宝坻经验》,《国家粮食安全指标管控体系的建议》,《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实施800个产量大县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建议》等多个重大题目的调研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汪洋和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都作过重要批示,国家有关部委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今天,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时间节点,适时举办本次论坛,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十三五”规划更快更好落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刻意打造的一个智慧性创新平台。希望大家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下面我就现代农业发展中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讲几点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遵循客观规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几乎都要走过至少50年左右以上的历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是对传统农业不断“决裂”的过程,也是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驾驭和运用规律指导发展的过程。从分散粗放的家庭经营,走向一定规模家庭农场和公司化集约经营;从主要靠人力、畜力消耗的笨重劳动到完成机械化、智能化代替作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农业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经济;从缺乏文化和专业知识基础、经验式的传统农民到培养有知识、靠科学、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地更新换代;整个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国际、国内的经验一再证明,低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都必然走弯路、犯错误、付出不该有的沉重代价。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切肤之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一定会避免重犯曾经有过的错误。
客观规律只能遵循,不可改变。认识是基础,尊重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研究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凡是遇到的重大问题,一定首先考虑是否背离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规律的要求。在工作中长期、普遍,又反复出现、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只能是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要是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问题,则要通过总体设计,讲程序,用综合系统配套的办法求得解决。对于个别、局部、一时发生的问题,都会运用适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及时得到化解。还有属于将来才可能办到的事情,都不会脱离时空的局限,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凭一时热情一定要在今天完成。对于经济发展中,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会主动放弃行政干预,相信市场的力量。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我们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力量源泉。今天,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往往是观念、政策、工作、体制和机制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难度大,关联性强。比如,实施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和农民在发展中的自主权、选择权、参与权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更好的契合。现阶段农民的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和措施,才能得到同步增加。农民的承包土地入股、房屋抵押贷款等改革政策,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工作,才能推动在更多的地方落实。允许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和促进集体经济、经营组织及农民个人共同发展,还需哪些配套政策,才能让他们实现双赢,形成利益共享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与尊重规律和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懂得唯物论,学会和运用辩证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多加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政策和工作失误,不犯习总书记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抓住机遇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农业现代化在这“四化”地发展中还是一块“短板”,和现代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现代化、农工商一体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四化”协调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必然联系,抓住“四化”一体化发展的机遇,落实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改变城乡分割,实施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一定可以逐步补齐这块“短板”,把党中央和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尽快走出一条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漫长、又多次遭遇重大挫折、农业人口占比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农业的目标可能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更应该看到,今天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当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之时,背景已大不相同。我们在各个领域、每个环节,先进的理念,创新的管理模式,高新技术的发明和成果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都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只要不失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再多的矛盾和困难都容易得到解决,也许不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那么长时间,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式的现代农业就有可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认识粮食的双重属性,现代农业的发展绝不能忽视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粮食一直是国家主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具有商品和公益两种属性。从经济角度看,延长粮食的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重视效益的提升,增强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农业是粮食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但是,其公益性的特殊一面,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方针。对于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把国家粮食安全过度的寄托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粮食生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很可能失去国家的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全,一切事情和建设都无从谈起。
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在满足全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加工、储藏、贸易之间矛盾突出,亟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安全的体制和机制。现行的国家粮食安全构架,是建立在当年二元经济结构、尚未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至今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改造和重构,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安全指标体系要素的构成不全,关联度不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管理上部门分割,信息交流不畅,口径不一致,工作不协调,缺乏统一性和可控性。三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验不足,粮食进出口贸易量把控不严,造成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仓储压力大,甚至影响了国内市场粮价的稳定。四是政策、生产和市场信息发布没定制,不全面,欠及时,农民和企业缺少可靠稳定发展预期的信息,影响农民、加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制定长远战略发展的规划。五是缺乏财政补贴和银行投资创新的方式,精准度不高,财政、金融企业负担重、压力大。这些都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针对以上弊端,抓紧做好对历史和当前粮食生产状况和产量数据的研究及统计分析,科学地评估我国粮食安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认真确定产能、口粮、饲料、仓储、工业用粮和进出口贸易量的弹性指标,准确预测人口、耕地、价格、灾害、贸易、科技、消费、政策等变量可能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正负影响,正确研判变量和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着手重组重构一个带有综合性、权威性、可把控、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指标管控体系,使粮食生产和安全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管理方式由多头分散型向综合统一型转变,调控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政府和市场结合的双控预警手段转变。这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系统工程,既必要又重要,建议成立专门班子,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抓紧抓好。
四.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消灭贫困是执政党的天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走向富裕的道路,一直是共产党人的最大心愿。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已经使7.1亿人口得到了解困。联合国都盛赞中国为世界消灭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正视我国至今还有七千万人仍然处在国家现行贫困标准线之下。习总书记多次指示,“我们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到2020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刚性考核指标。也是充分表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生活的高度关心。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不失时机地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贯通、协调包容发展,对扶贫工作提供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拓宽新形势下扶贫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可以肯定,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个目标任务届时不能实现。
根据目前各方面调查的情况看,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里的山上山下、林上林下、地上地下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良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只是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诸如:地方领导干部长期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缺失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特殊政策,群众眼界不宽,精神不振,等等。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直走不出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当前,只要用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观破除农民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国家在土地、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等方面出台一些比一般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交通、能源、地上地下各种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就能用政策优势、生态和资源优势吸引更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同时又带来人才、技术、信息和市场。为减少政府投入的压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多元化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我相信只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埋头苦干,坚持数年,这里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现代大农业的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将一定会指日可待。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缺水断电,也没有潜在可利用的资源。几经历史和自然的变迁,根本不具备任何生存、生产和开发的价值,早已不适宜人居和创业发展。这些地方应该实施搬迁移民,摆脱贫困。选择这种方式必须承认需要解决的矛盾多、难度大。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已经为支持扶贫工作积累了比较多的物质基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比今天还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直接为搬迁移民工作直接创造了很多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资源与能力使这些人就地就近、分期分批,有计划安置到经济繁荣,就业岗位多,财政收益好的中小城市,让他们一步到位分享到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权衡利弊、着眼长远,这比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区再搬到农区好处要多得多。这不仅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做减法,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市人口做加法的要求完全相符,方向一致。同时,还可以减少因占用农村耕地而引发集体之间的纠纷,缓解城市住房去库存的压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未免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至于散落在广大农村中少数的失能、半失能家庭,荣复转退残疾军人,传统的“五保户”和各种暂时原因所致的低保对象和困难户,国家的各项政策都有明确规定,多年来都由民政机关专门负责。只要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把底数搞清,工作做细,责任到人,监督到位,他们的生活和贫困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很好解决。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最后,预祝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