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奋发图强、接续奋斗,从一穷二白到如今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推动“三农”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治理实践大致经历了“政社合一”“乡政村治”“三治合一”等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推动乡村社会朝着治理有效不断迈进。
建机制,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完善党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1950年,建立乡政权。1962年,推行人民公社制度。1987年,明确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进入新时代,逐渐从侧重强调政府对社会全面施行管理的传统刚性模式,转向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崭新思维,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搭体系,党建引领“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75年来,我们持续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创载体,各地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层出不穷。农民合作互助机制、网格化管理、乡村德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农村发展变化实际,各地积极探索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方式脱颖而出。从地方的实践做法中,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具有普遍性的内在规律,提升为全国范围的制度性安排。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