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深入贯彻大食物观 强化金融职责担当

时间:2024-08-13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农民日报

 2.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指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大食物观”进行了系统阐释;同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新时期做好“三农”及政策性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大食物观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深刻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大食物观实现了由“粮”向“食”的历史性演进,为我们从更广阔视野解决“三农”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是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连续9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同时应看到,我国粮食供给偏紧格局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遭遇极限施压的可能性增大。树立大食物观背后的深层含义,就是依托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通过食物类别、区域分布、生产模式等的多样化,分散食物供应风险,提升食物供应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实现“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成为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二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根据班尼特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的消费逐步减少,而对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水果等的消费将大幅增加。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装满“米袋子”,又要保障好“肉盘子”“油瓶子”“菜篮子”“奶罐子”,“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保食物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发展产业,必须依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通过践行大食物观,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资源生产潜力,特别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广受市场欢迎的土特产品,能够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在开发农村各类资源的同时,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能够进一步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提升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虑深谋远、内涵丰富,蕴含着一系列实践要求。

  首先,要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在大食物观下,粮食稳定供给是基础。没有粮食安全,食物稳产保供也无从谈起。这是因为,粮食是食物系统的根基,不仅包含居民基础消费的口粮作物,而且包括动物性食品生产必需的谷物。粮食供应决定整个食物系统的结构平衡与运行稳定,也决定了极端情况下食物系统的战略回旋余地。因此,践行大食物观,绝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生产,而是“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深刻认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的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好“两藏”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其次,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貌和水文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我国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3%,森林面积约35亿亩,草地面积近40亿亩,海岸线1.8万公里,适合深远海养殖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发展森林食品、草原畜牧业、海洋牧场的潜力巨大。此外,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微生物组学技术快速发展,生物合成蛋白、人工合成淀粉等前沿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践行大食物观,“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条件,努力挖掘开发各类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加各类重要农产品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

  最后,要促进农产品产供销协同发展。农产品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多样,但每到农产品销售季节,一些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就比较突出,菜贱伤农、果贱伤农时有发生。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注重农产品销售这一重要环节,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强化需求导向,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将大食物产业发展与市场销售有效衔接,实现产供销协同发展。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强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和农民的后顾之忧。要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立足职责全力践行大食物观

  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离不开金融资金的有力保障。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和政府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工具、宏观调控的手段、政府扶持的渠道、引领市场的标杆,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是与生俱来的职责使命。成立30年来,农发行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足额保障粮食收储资金供应,全力服务“两藏”战略,累计投放粮油收购贷款超过8万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9.6万亿斤,支持收购量常年占全社会收购量的50%以上,切实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累计投放农地贷款9078亿元、农业科技贷款2388亿元、种业贷款908亿元、农田水利贷款近200亿元,助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聚焦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产业和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大食物体系,深入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247亿元,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农发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全面落实“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发展新思路,全力发挥主体和骨干作用,培育专业和市场优势,提升引领和创新能力,提供高效和增值服务,不断巩固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主力银行地位。积极拓宽信贷支持范围,在服务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由“粮”向“食”拓展信贷领域,认真做好对生猪、牛羊、食糖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对海洋渔业、畜禽水产养殖、蔬菜瓜果、林下经济等“大食物”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格局。认真做好农产品“产购储加销”及“水地种资技”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打通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延长信贷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产销对接、工贸对接、供需对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服务大食物观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研究出台服务大食物观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服务大食物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研究构建面向大食物的产品体系及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客观反映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成效;依托统计监测结果,研究完善对各分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