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的集中出台,“数字乡村”成为颇受关注的热词。两个文件部署的9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服务于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其核心是生计,难点在西部,关键是人才,重点是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居民生计可持续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数字乡村建设要服务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接续、以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本质上是促进乡村家庭的生计可持续,即在稳定脱贫、持续脱贫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富起来、强起来”,是对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响应。要保障衔接与转型“行之有效”,就必须有效衔接个人与家庭发展需求,特别是通过促进乡村居民家庭“立业—成家—抚幼—养老”等核心生计的可持续,实现从温饱到富裕的转型。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实现各环节的快速升级,生产效率效益更高:开辟了农业产业的新赛道,如随着5G、千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直播带货已改变了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传统模式;数字技术的赋能和发展,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乡村居民可以更好地共享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凡此种种,为乡村居民生计可持续提供了更多的策略选择。
数字乡村建设为西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数字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西部。就数字乡村建设而言,虽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达到文件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相关部署与规划;但全国各地的发展仍然不均衡,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数字乡村建设仍然处于追赶型建设阶段。一方面,西部乡村各主体间协同不足,使得数字化效益发挥不足,各级部门在推进乡村数字化时,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各类数字平台,资源不共享,数据不互通。基层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要使用不同的平台,信息重复填报现象严重,负担不减反增,难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数据不共享导致数据孤岛,数据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造成浪费和资源短缺,影响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发展建设不均衡扩大数字鸿沟:在人口密度小、地形复杂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往往处于刚刚达标,仅是“形式上完成任务”,数字鸿沟在西部地区日益显现。因此,在推进西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城乡一体、全域协同”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同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新基建体系,充分考虑人口流动趋势、产业发展趋势,合理分布乡村新基建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重点考虑和扶助普通乡村居民的数字建设需求,以更好统筹和平衡西部城乡发展、减少群体差异。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人才匮乏导致数字乡村整体利用水平偏低。要避免数字乡村建设中“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充分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要加快地方人才培育,特别是跨界复合型人才,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党员干部作用,提高他们的数字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推动管理服务智能化;数字乡村建设要求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应用示范作用,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有组织、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和常用数字应用的培训、加大对在乡青年的培训以及对中老年群体的帮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尽快缩小数字鸿沟,可望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之,数字乡村建设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会,所有参与者都应提高适应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器,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是西部数字乡村建设最具指标意义的成效。新技术推动新的治理工具的应用,网站、App等工具为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精神、宣贯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理论知识和信息、意见建议的反馈提供了更便捷、更及时、更公开、更透明的平台和渠道,使得包括村民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更可能、更有效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同时也倒逼基层官员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促使新的治理模式涌现,而且进一步优化治理流程、改变传统治理观念;信息传递的快捷,综合信息分析的准确,也为因地制宜的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之,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农村基础设施硬件的升级换代,更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凸显新模式、开辟新赛道的“软实力”赋能,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