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从愿景到现实,习近平诠释“一带
刘国中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 ...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3-10-1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1.jpg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并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南。

  在新发展阶段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是建立在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基础之上的。政治勇气,就是能洞察和直面中国和全球面临的现实困难,勇于探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政治智慧,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我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维度的,不仅包括农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就物质生活尤其是最基本的食物而言,没有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仅农业从业者无法生存,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也无法生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而且,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提高。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不断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只有农业强,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就农民而言,除了要靠农业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外,还要依靠农业劳动得来的收入交换其他自己不能生产的物质产品,并用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劳动分工日益专业化,农民直接生产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少,需要交换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不仅关乎农产品供给稳定安全问题,还关乎农民生活问题、关乎农村发展问题。

  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干好的大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建设农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坚实。各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建设也得到明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的绿色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2012年增长10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2012年增长139.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我国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已组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80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我国农业就业人员从2012年的25773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17072万人,但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2377亿元增加至83086亿元。

  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出的336项改革举措中,有几十项直接和“三农”有关。《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颁布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其中,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全面铺开,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全面激发。

  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保持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仍面临基础不牢、动能不足等问题。

  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还面临很多挑战。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看,还剩下不到30年时间,农业强国建设的紧迫性凸显,必须加快步伐,抓紧破解“三农”困境。

  一是要抓紧破解农业困境。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尚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与非农部门相比,农业部门劳动力持续流出,农业竞争力不足。最明显的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内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为25%,但产出却只占GDP的6%。相比之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低于非农产业。农业生产效率低有多种原因,除了市场机制不能全面反映农产品真实价值之外,还包括生产者自身能力不足、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对象局限以及科技支撑不足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劳动力会自发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可能会继续催生劳动力外流,从而加剧农业困境。二是国际竞争力不足。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核心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然较低,长远看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但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时往往受到制约,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农产品定价权和质量标准体系,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品牌溢价。由于诸多因素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旦出现全球市场封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将面临严峻考验。

  二是要抓紧摆脱农民困境。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劳动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伴随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相关数据显示,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业收入增长困难,会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加剧农业困境。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达经济体人口总量约10亿人,其中农村人口约1.5亿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农业问题相对容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农村常住人口的口径来算,约有5亿农民,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紧迫又艰难。

  三是要抓紧走出农村困境。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是其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快速发展的工业和服务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周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也更加充足。而农村却存在人口减少、资源要素外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等问题。目前来看,尽管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有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奔向城市,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农村自身发展能力。

  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牢牢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百余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不仅是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更关系到现代化的质量成色。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决策部署,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脉相承。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具备世界上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也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国际上农业强国普遍具备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等共同特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农业生产中的资本要素和科技要素投入,推进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改变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状,推动农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同时,还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吸取国外农业发展曾经出现过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深刻教训,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是对农业强国建设重要性的生动阐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全面发展、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也是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征程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全面系统把握农业强国内涵,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