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同志回信,在信中指出“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引发强烈反响与共鸣。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催人奋进;总书记的回信令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群众,特别是种粮农民备受鼓舞和温暖;总书记的回信指向明确,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上下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信心,明确了方向与目标。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吃饭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有的是在调研考察期间,有的是在中央会议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国之大者”“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些关于粮食安全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让我们感受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感悟党中央对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感知党中央对种粮农民的殷殷情怀。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成员,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扎实推进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研究,为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压舱石”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打牢“中国饭碗”底座,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连续最近7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和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美国在1975-1979年连续5年丰收,印度在1996-2001年连续6年丰收。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超过90%,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固。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地,确保面积、产量不掉下来。党委负责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责任,政府在党委领导下承担抓落实的具体责任,将粮食安全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地方探索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四位一体”的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成员单位的粮食安全责任与任务。
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的生活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刻不容缓,彰显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中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台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和“进出平衡”等措施,特别是2022年一号文件要求,耕地保护实行党政同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二、“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为粮食领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
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每年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小麦、稻谷市场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兼顾了种粮收益与后续市场平稳运行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化肥、农药、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较快上涨的情况下,释放出提振市场信心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的强烈信号,为种粮农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种信号意义影响深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价值,显示出稳产保供、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性。此外,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粮食节本增效是强化农民种粮收益预期的另一有力途径。通过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装备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推动技术集成、人工替代、集约经营,最终实现节本增效,强化种粮收益预期。
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我国已建成了包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生产者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在内的系统补贴体系,且伴随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中央财政收入增加,粮食生产补贴容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2021年,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相当于补贴幅度提高16.6%。2022年,中央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300亿元,有效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一次性补贴发放规模及耕地面积来计算,为种粮农民增加收入79.62元/亩。如果我们进一步放长历史视野看,根据我国向WTO通报的国内支持数据,2012-2016年中国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托市收购为粮农增加收入共计48亿元;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测算,2012-2020年种植粮食为粮农带来净利润共计3121.3亿元。
织密粮食生产防护网。千百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自然风险,基本上形成了“两丰两歉一平”的传统格局。为进一步充分保障农户的物权收益和劳动力收益,2018年国家印发《关于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6个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对三大粮食作物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三年试点。2021年,国家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实施范围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500个产粮大县,覆盖实施面约60%的产粮大县,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中央不断健全粮食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逐步引导和放大使用效果,在稳定种粮农户收益、增强防灾减损能力、服务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改革与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粮食收储市场化,保持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适当调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既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留出空间,又能保障种粮农民不亏本。2020年后,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稳框架,增弹性”的整体思路进行了完善调整,通过限定收购总量、分批次下达、调整收购价等方式,延续其保护农民收益的作用,增强了政策灵活性和弹性,使其更加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变化。针对粮食收储经营管理僵化、收储主体单一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收储能力,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构建公开透明、灵活有效的粮食收购网络,不断激发粮食收购市场活力,解决农民“卖粮难”“难卖粮”问题。
三、“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必须毫不放松抓粮,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农民是种粮的主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终要靠农民,各地方、各部门要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种粮收益的目标,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政府支持保护程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多种粮、种好粮”要加快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必须保住耕地面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将分散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共享方式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更有效地放活经营权途径。丰富的国情农情孕育了多元化经营主体,有专业化种养主体,有专业化服务主体,有土地流转、托管兼营型主体。可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实现土地经营权在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共享,形成服务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方式;采用流转土地方式,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直接分离,形成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方式;采用既流转土地又托管经营等组合方式,形成混合型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搞活土地经营权,让需求各异的主体获取与其需求相匹配的规模经营方式,提升规模经营绩效,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多种粮、种好粮”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针对粮食单产约束,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重点加强粮食作物品种创新与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力度,大力发展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病抗逆育种和适宜机械收获株型育种。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进行重大攻关,加快推广寒地秸秆技术,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构建粮食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从要素投入、粮食产出、组织管理、生态承载等方面科学评价。实施一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工程,重点实施旱作农业协同创新、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现代种业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工程。
“多种粮、种好粮”要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完善地租价格形成机制,建议以县为单位,采用定级估价等方法,因地制宜确定地租指导价,既要防止价格过高严重挤压经营者利润,也要防止流转价格过低导致的承包户收回经营权。构筑农业补贴、信贷政策、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政策的增量、措施的集成要向保护经营权倾斜。健全针对小农户补贴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和小农户生产技术装备补贴机制,加大对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强化小农户支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评优创先、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要与带动小农生产挂钩,把带动小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重要依据。
“多种粮、种好粮”要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体现优质优价,以粮食加工消费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新的粮食品质分级。顺应市场化趋势,在有条件的县市,或者地方国有储备库,对同一类品级的粮食专收、专储、专卖。主动收储农民优质粮食或加工企业需求较大的专用粮源,对接市场需求,发挥收储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以收储引导小农户迈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进优粮优购,发展优质专用粮,打通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带动小农户增收。
作者: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