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避免“内卷”和“躺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时间:2021-12-2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经济网

1.jpg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劳动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一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有效劳动的多少并实行了怎样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时指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一方面,“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旨在通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做好,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共同”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旨在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分配关系,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使促进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不断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这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定,正是源于对“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科学认识与把握。尽管已经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统筹需要和可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解决。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

  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做大做好“蛋糕”,需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为人们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增强致富本领。切好分好“蛋糕”,需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也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高精准性。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既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又要靠科学制度来护航,稳扎稳打才能事半功倍。

  继续“富裕”有基础,但不等于可以自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重视财富合理分配,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聚焦短板,聚焦问题,不断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才能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人民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