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特别突出地提出了“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贵在“扎实”。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六大举措:第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第二,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第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第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些举措具体该如何发力?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发展与保护、生产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的变换。
具体而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就是注重区域、城乡、行业的发展差距,完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有效推动经济“脱虚向实”,实现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消费的核心力量,如果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足,很容易造成经济结构中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是把高收入者拉回到中等收入群体,而是采取措施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具体怎么做?一是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控收入分配,加大政府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拓展自由、合理、有序的流动渠道,提高高校毕业生、各类技术性工人、进城农民工等几类群体的收入水平;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收入。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
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子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问题;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通过远程医疗协作、“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模式,缩小城市与农村医疗保障差距;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养老服务领域“底线民生”……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民生福祉的保障,也是每个人获得公平发展机会的保障。
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
初次分配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对于娱乐圈天价片酬、国企高管不合理薪酬等不合理收入要予以规范。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遏制股市操纵、偷税漏税等非法收入行为。
再次分配既要促进公平,也要考虑效率。要从抑资本、管行业、调税收等方面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进行管理,扎实推进房产税改革。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适当调高部分奢侈消费品和专营产品的税率。
三次分配鼓励回馈社会。要普及慈善教育,完善慈善法制规范体系,探索针对个人和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保障慈善组织在金融、土地、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权益。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经济上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抵制低俗、庸俗文化,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群体,提供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情感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我国乡村人口数量超过5亿,他们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任务繁重。
一方面,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要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提升价值链,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盘活土地资产,拓宽农民群众财产性收入渠道;按照“应培尽培”“需培就培”的原则,强化农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农民社会保障。要适当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重点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聚焦进城农民,强化住房、就业及子女教育保障。
总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牢牢把握以上六大举措,才能不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国之治的民本导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作者: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