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间:2021-10-15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求是》

00.jpg

  为政之道,民生为要。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多次视察民政工作,并就民政工作特别是民政保障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指明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内在本质、时代特征和在两个大局中的职能定位,是民政部门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不负重托,勇担使命,鼎力扛起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政治责任。

  一、兜底线,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保障基本民生,托住底线最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低收入群体、孤儿、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体现着民生保障的底线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民政部门务必发挥好社会救助等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守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红线。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始终注重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通过具体细微的工作让每一名困难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实施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要“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必须依靠政策性兜底保障。

  民政部门扎实履行兜底保障的政治责任,坚决补齐特殊困难群体这块“短板”中的“短板”。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分类救助、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予以兜底扶贫,务求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昭觉县柳且乡洛呷村阿都日穷一家夫妻俩都有残疾,子女还在上学,是全村最困难的家庭。当地民政部门按程序把他们一家纳入低保,每月能拿到较高等的保障金和残疾人补贴,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们的学费也不用愁了。截至2020年10月底,凉山州28.8万名像阿都日穷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实现稳定脱贫。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民政部门还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全力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到2020年底,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扎牢了“两不愁”的制度防线,促进了“三保障”目标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绝对贫困已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奋进新征程,必须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超前谋划、务实推进,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兜底保障效能。

  困难群众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在心的牵挂。总书记特别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三个格外”是民政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起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责任使命。民政部门持续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提标增效,4311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逐步健全。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救助流程,提升了社会救助的便利性、可及性。出台救助“扩围”政策,及时救助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着力快捷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仅2020年临时救助就惠及1381万人次。牢记“三个格外”的重托,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优化救助服务供给,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孤儿等困境儿童属于特殊困难群体,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我国儿童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加强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了国家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留守儿童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提供精准服务。推进县级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等专项行动,全国5.6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67.5万名村(居)儿童主任已成为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主力军。

  残疾人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要求出发,民政部门全面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以及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补贴申请“跨省通办”,两项补贴已分别惠及1193.5万人、1464.3万人。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推进“福康工程”,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手术矫治、辅具配置等康复服务。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推行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持续提高困难群众、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民政部门的职责使命。奋进新征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确保基本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

  二、强服务,不断拓展基本民生服务惠及范围

  基本民生保障,服务是最基础的环节,是落实好民生政策的“最后一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基本民生服务,关系千家万户,既是群众关心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社会关切的现实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基本民生服务问题,持续改进民生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但养老服务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要做好,“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民政部门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等多项具体政策,制定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服务安全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增长到34万个,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初步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社会和家庭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社区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对社区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把更多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区,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无缝对接,合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65%。每天,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奔波忙碌在大街小巷,“七一勋章”获得者、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就是其中的代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到军门社区调研时强调,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林丹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领社区居民打造“口袋公园”,办好“四点钟学校”,发展社区近邻服务,推动“智慧养老”落地,为社区办好了一件又一件的“关键小事”,用自己的苦累辛劳成就了社区的和谐平安。广大社区工作者默默奉献,“互联网+社区政务”、“互联网+社区商务”服务快速发展,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很多社区难题迎刃而解,百姓的社区生活越来越美好。

  婚姻、殡葬服务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民政部门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红白喜事服务,持续推进婚姻、殡葬服务移风易俗改革。针对社会普遍诟病的天价彩礼、因婚致贫等问题,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倡导文明向上的婚姻家庭文化。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和多部门共享。推进殡葬改革,倡导节地绿色生态安葬新风,发展“互联网+殡葬服务”,开展清明网络祭扫。构建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惠民殡葬,为困难群众减免或补贴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奋进新征程,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网络,壮大服务产业,强化服务监管,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服务需求。

  三、搭平台,积聚多方民生保障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在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保障好民生,光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显然还不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特别是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联动作用,汇聚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为此,民政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下移重心、抓牢基层,积极为民生事业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与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门着力建设好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保障村(居)民依法依规对城乡社区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民生保障的积极性。在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乡岚关村前上村民组,一座连接外出通道的百年老桥需要重新修缮。村民们通过集体商议,决定自发集资修缮这座老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村老小一起上阵,齐心协力修好了一座脱贫致富桥。像这样的基层议事协商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灵活多样,人民群众真正发挥了服务民生保障“当家作主”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这一重要指示,对新形势下积极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发展渠道,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协同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开展常态化非法社会组织打击工作,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要不断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民生事业中来。目前,全国90多万家社会组织分布在各个领域,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提供养老、救助、儿童保护、残疾人福利等民生保障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日益成为一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全国9000多家慈善组织奋战在一线,有力支持了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不到6岁的小天乐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家中无钱医治。小天乐生命垂危之际,“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创办的“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启动紧急求助,王兰花四处奔走,争取到社会各界人士爱心捐款13.2万元,小天乐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社会工作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力量,必须建好社会工作平台,发挥其服务民生的专业优势。民政部门制定出台激励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引导各省启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动专业化、规范化社工平台向基层延伸。目前,各地6000多个社工站、近160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增强了基层民生保障力量。同时,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亿多注册志愿者、98万个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服务、救灾、助残等民生领域。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社区“绿主妇”志愿服务团队秉持“发动一名女性、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楼组”的理念,带动小区居民参与绿色环保和扶贫济困,既美化了环境,又美丽了心灵。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政部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汇聚民生保障力量,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作者:李纪恒(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