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利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三农”工作连续20年成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当前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我们基层干部可以从学习党的重农崇农的发展史中,学好“三农”工作方法,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好“亲民为民”的方法。“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党员干部要饮水思源、殚精竭虑,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于微末,凝心聚力,从无到有,靠的就是宗旨意识。红军长征中,3名女红军借宿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三农”工作本身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只要用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农民放在心中,势必能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坐百家板凳,解千家难题。
学好“居安不安”的方法。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党员干部要心怀忧国、辗转反侧,以争先创优为工作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始于忧患,审时度势,化危为机,靠的就是忧患意识。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同志称党中央入驻北平是“进京赶考”,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骄傲自满情绪、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全面执政带来的三大严峻挑战。而农村发展最易陷入安逸性“旋涡”,农村干部最易踏入事务性“忙碌”,长期原地“踱步”。农村现代化需要基层干部心怀忧患,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学好“因地因时”的方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因时因地制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抓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制定了三次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早在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指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这一政策,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村农民参军参战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一篇《建设新农村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的政治短评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规范运作。在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村发展受到地域、人口、环境、资源禀赋、风俗等众多因素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牢牢坚持和把握这一经验方法,对建设美丽宜居现代化乡村至关重要。
学好“求进奋进”的方法。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党员干部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更多业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中国共产党始于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靠的就是奋斗精神。邓小平同志有两次著名的“不握手会议”,在1975年的第二次,面对严峻的工业形势,邓小平同志对工业战线干部说,“等你们的工作搞上去再握手吧”“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同样,农业发展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新阶段,基层干部要向农村高速发展发力,向农民美好需求发力,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全力冲刺乡村振兴新征程。
修史问道,以启未来。回望过去,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之所以能发生喜人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对农村工作的正确科学的领导;展望未来,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谱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