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带领亿万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建成小康,正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大步迈进,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人间奇迹。
“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通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领导农民实现了从无地少地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实现了从贫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
全面实现翻身得解放。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饥寒交迫、任人宰割。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农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稳定解决了吃饭问题。旧中国,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列为头等大事,作为国之大者,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66949万吨,增长了4.9倍,远高于同期世界粮食产量平均增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在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目前我们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业已彻底告别了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整体脱贫实现小康。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旧中国,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胸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既对减贫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也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艰巨任务,开创了人类减贫奇迹。农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乡村面貌发生巨变。乡村落后,民生凋敝,是旧社会的典型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重整山河,改善民生,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面貌有了历史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全国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4G通村率达到98%。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85%的行政村,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达到68%,全国超过30%的农户生活污水已得到有效管控,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个坚持”展现百年奋斗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世情国情农情民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三农”事业百年奋斗经验,可以概况为“五个坚持”。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国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只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能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把握“三农”工作乃至全局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要始终把解决好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切实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证明,只有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才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和勇气。
坚持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党始终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共同富裕。中央持续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努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
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践证明,只有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规律、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等,用好改革这个法宝,“三农”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三农”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农民群众和基层的实践创造。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走好中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讲出自己的故事,造福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部署。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下一步,重点要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围绕中央部署落细落小,做到“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
做好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五年过渡期,实现政策体系有序衔接、工作机制平稳转型,防止出现政策断崖、工作断层。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设,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打好种业翻身仗,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调动党委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和现代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把县域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村庄布局,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以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消费设施、人居环境、数字乡村等五大建设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稳慎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改革联动、集成配套,发挥改革集成效应。
作者:金文成(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