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进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这就要求,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和支撑。为此,需要紧紧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
把握好土地要素,藏粮于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十分有限,必须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本质上是要确保耕地面积和数量稳定,只有耕地的面积与数量先行得到保证,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才可能提高,因此必须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落实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举措,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要深入开展农耕土壤资源普查,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统一标准、优化布局、统筹建设,着力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产业带建设。要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真正把粮“藏”到地里。
把握好技术要素,藏粮于技,强化农业技术支撑。端稳中国饭碗,不仅要稳定耕地面积和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还要把握好技术这个“卡脖子”的核心要素,依托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粮食产量作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必须确保粮食年产量的稳定,力争稳中有增。提高粮食产量最核心的手段就是推动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加快粮品生产科技研发,提高现代粮食生产效率。要通过不断创新优化生物工程技术、农耕装备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增加粮食产出总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实现粮食生产的“高质—高产—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积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推动我国重点作物和畜禽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真正打赢“种业翻身仗”,维护我国种业安全,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要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把握好人才要素,人才兴粮,培育现代农业人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高水平现代农业人才一直是推动粮食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是粮食种植的主体力量,人才兴粮实际上是要解决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同样的种子和耕地,由于种地者素质不同,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品质和产量也差异巨大,保障粮食安全说到底,关键在人才。随着城镇化的到来,城市对农村人才“虹吸”效应明显。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输出,一些地方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依然突出,留乡务农者整体素质偏低。农业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需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年轻干部、优秀毕业生、科技人才、退役军人等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农业建设。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确保粮食生产有效供给,就必须重视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面向市场、流通、销售、研发等各领域的创新复合型农业人才,实现人才质与量的齐头并进。
总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只要牢牢把握好土地、技术、人才三个关键要素,严格农业耕地保护,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培育现代农业人才,我国一定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