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时间:2019-12-02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论坛

00.jpg

  粮食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的难题怎么破解?如何守护我国粮食安全“命脉”?

  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时隔23年,中国政府发表第二部粮食白皮书《中国的粮食安全》。其中,一系列数据很有说服力,比如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这足以向国人和世界说明和宣告,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

  粮食连年丰收,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的难题怎么破解?如何守护我国粮食安全“命脉”?

  粮食安全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重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今天,推荐阅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张正河刊发在《人民论坛》的最新文章,一起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他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近14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乎国家命运,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保证自己现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我国近14亿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能稳得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再重申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将解决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并指出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前提。

  粮食安全是国家富强的保障。“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比国际上的强国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粮食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稳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居安思危,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他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 要坚持立足国内。”

  从历史上看,中国版图上的人口有几次减少近50%的现象,在当时没有主动计划生育的条件下,直接表现是战争、瘟疫、饥荒和农民运动的发生,而导火线多是农业大幅度减收和分配的不公。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也进一步表明粮食安全的长期性,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

  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是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的定国安邦的“圣品”,具有极端重要性。如何吃饱饭、如何吃好饭始终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习近平

  从国际市场来看,世界上并不缺少粮食,但是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样面临饥荒,与其说是粮食问题,其实更是政治问题。粮食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战略武器,同时也是金融手段。如果中国的粮食自给率直线下降,形成对美国等国家依赖性以后,中国的对外话语权会同步下降,甚至丧失话语权。靠中国的土地养活国民没问题,只是蛋白质供应略显不足,中国的粮食进口主要是为了改善国民的饮食结构和贸易平衡。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准确把握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谁来种地和耕地保护问题。

  谁来种地问题。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种地,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状,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后继乏人将日益严重。“谁来种地”已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正是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就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耕地保护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一些地方存在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的现象。

  针对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土地。”针对于农民非农化和农地非农化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

  区域粮食协调问题。粮食主产区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的责任过大与利益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主产区产粮积极性。种种境遇使主产区无法摆脱“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尴尬困境。粮食主产区成为突破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瓶颈。粮食主产区的选择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命运。

  面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粮农收入过低、政府财政艰难的现状,粮食主产区没有动力发展粮食生产,转而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甚至每一乡镇都设立工业园区,发展加工业,一些地区出现了农业生产兼业化、基本农田工业化的趋势,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解决粮食主产利益流失问题迫在眉睫。

  明确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重点

  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优先顺序和战略出发点。从1996年的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要“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到2008年国务院审议批准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重申 “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再到农业部制定发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确保自给率95%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保全面”一直是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目标。随着我国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人多地少的问题逐渐凸显。怎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去我们强调保全部、保所有品种,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而我们基本也做到了。

  现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安全靠自己保全部,地不够,水不够,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粮情深刻洞悉后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一步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粮食安全观从“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从“保全面”到“保重点”,是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保重点的战略抉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保全部”到“保重点”,不是简单的数量的减少,而是更高质量的提高,实现有质量的“两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是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以往强调数量安全,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

  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点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全国主要农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立足国内才能掌握吃饭问题的主动权,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要义。“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深刻认知。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作物完全自给,需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防止冲击国内农业生产。

  确保粮食产能,强化科技支撑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着力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和粮食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产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终要靠科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3%。其中,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45%。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指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

  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习近平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广大农民务农种粮及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两个积极性”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通过人和地的合理要素配置,通过适度规模、技术进步、生产服务、提质增效等方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业收入有保障,农民工作体面。

  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压舱石”,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将粮食安全落实在具体地块上。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2016年4月在农业大省安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保障粮食主产区权责利的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粮食跨区域交易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粮食主产区种粮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力求为主产区和主销区提供一个双赢的交易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首要前提。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实施指导,是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解决粮食安全紧平衡的必然要求。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同志对新时期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继续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模式。2016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国际资源,积极担当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道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政府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取消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共建 “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的框架下,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

  适度进口是综合考虑我国人多地少国情后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与“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相补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的是“谷物基本自给”,“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指的是“口粮绝对安全”。依靠依靠国内资源、立足国内生产,我国实现了主粮的基本自给,稻谷、小麦、玉米供给充足,但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充分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能够更好地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源来调剂国内供求,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危机管理条件下的粮食安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信息技术决策的现化化水平、在灾难面前人民的凝聚力,食物资源储备与快速生产能力,社会资源调度能力,处理和应对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家粮食安全观,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对国际国内历史、文化、科技、地缘政治深刻把握基础上的战略设计。在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国际形式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遵循。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