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对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来的进展情况展开了全面调研。近日公开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对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道路交通条件、农村医疗教育设施改善等领域的初步成效表示认可;但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不足、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不够等新老问题依然严峻。无论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都将下一步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2018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组织全国省 (区、市) 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全国共调研了1103个村,对广大农民意愿、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乡风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民生保障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并且这一年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初步成效和一些值得总结推广的做法。
调研显示,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2.8%,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同时,农民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受访农民最认可的“道路变宽”占66.1%,其次是“医疗更方便”占49.8%,认可“房子变大”“上学更容易”和“工作机会变多”的分别占到29.4%、28.8%和21.9%。
这些成效都少不了产业发展做基础。在近一年多以来, 各地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 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其中最关键的产业振兴同样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调研显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地推进产业振兴的共同抓手, 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黑龙江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形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江苏培育“产业特色小镇”,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型;海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推进“旅游+农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乡村振兴仍存在要素不足等多重挑战
此次调研显示,当前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要素不足等多重挑战。
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固有难题,国家统计局在去年进行的乡村振兴进展情况调研过程中,也重点关注了农村地区在产业振兴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调研发现,一方面,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在此基础上,不少省份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与此同时,调研还显示,农村产业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然在城乡之间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又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极为普遍。
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必须的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仍不够。一是表现为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业融合不够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多数地区也未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二是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而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三是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目前,部分发达省份已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乡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进而推动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统计局也给出了一些应对建议。一方面,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小城镇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因此可以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并且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脱贫攻坚新问题需引发高度关注
近日,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开的对乡村振兴进展情况的调研结果中,还用很大篇幅阐述了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新问题和建议措施。
调研显示, 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 花惯了“便宜钱”, 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与此同时,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而是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对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此外,贫困户享受到的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帮扶措施,导致越来越多的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这给基层工作人员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 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地脱贫致富。
以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因此,建议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地落实帮扶措施能更好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调研还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因而,建议地方抓住农村承包地与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多种经营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当然,还是应持续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通过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