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聚焦乡村振兴

时间:2018-08-1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要打牢一个基础

  这是玛坑乡村民在生态观光茶园里采摘绿茶(8月5日无人机拍摄)。玛坑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资源匮乏。近年来,该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特色资源和茶产业资源,建设千亩茶叶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园,不仅促进茶农增收,也成为人们避暑揽胜的好去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推进乡村振兴,要打牢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比如,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要要求。比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环节。比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乡村振兴要抓住一个关键

  7月25日,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孟庆俭(右二)在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大棚内查看蝴蝶兰长势。 为给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队伍,山东省近日出台了《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科创新、农技推广、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预计到2022年,山东全省将实现涉农县(市、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缺乏人才是目前我国乡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一些偏远农村,农业产业日益凋敝、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富裕地区,乡村与城市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上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距,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人才活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包括“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等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一大批年轻大学生、“能人”企业家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人才振兴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自主培养,一手抓人才引进,挖掘农村本土人才,充实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引进职业农民。各级政府要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同时,要有意识发挥本地能人和新乡贤作用,用人才吸引人才,用人才带动群众。

  抓好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要使人才留得住、引得来、干得好,除了在精神层面的宣传引导和用人政策的激励外,更需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完善。只有在农村能享受到与城市基本相同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生活等等,才能让农村真正变得更宜居,真正让人才留得长久。

乡村振兴要铸牢一个灵魂

  位于曲沃东城新区的晋园内的水匜(7月26日摄)。历史上的曲沃,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古晋国之都。近年来,曲沃县深挖传统文化,借助丰富的文物遗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使文化影响力成为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振兴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语境,还能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深厚的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治理作用,它辐射乡村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只有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同时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

  乡村文化振兴,要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跋涉,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也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千差万别,乡村文化之路如何才能走稳走好,没有可以照搬的样本,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同时,还要尊重不同的乡村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富脑袋、丰内涵,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我们坚信,只要铸牢文化振兴这一灵魂,就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让农民更有精气神,让农村更有吸引力,让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

乡村振兴要优化一个支撑

 

  8月1日,淳安县汾口镇红星村的渔民乘着竹排,在千岛湖的支流武强溪上进行撒网捕捞作业。 从8月1日开始,除常年封库禁渔区水域之外,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的溪流及千岛湖相应支流、入水口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季节性休渔,渔民们开启了新一季的捕捞作业。 随着当地季节性休渔期的实施,淳安县汾口镇的千岛湖支流水域内渔业资源得到了保护,与之相应的乡村旅游和休闲渔业也得到了发展,让各地游客能在开渔期间观看到传统竹排捕鱼的特色美景,还能品尝到鱼类美食,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要优化生态振兴这个支撑。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是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和生态财富,也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农村好山好水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农村生态资源充沛,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比如,在有条件的农村,可以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走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才可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