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画卷

时间:2017-04-14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求是网

0.jpg

  苏州、百色两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同,目标定位迥异,但相同的是,在这个草木萌动、莺飞燕舞的春日里,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正在徐徐铺展开来,所到之处皆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一路下来,可谓越走道路越宽广,越看心里越敞亮,“四个自信”不再是跃然纸面的理论表述,已然成为我们每个人根植内心的深沉信仰。

  一、“决胜小康”的苏州典范

  苏州,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这座拥有“丝绸之府、东方水城、园林之都”美誉的城市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既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又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新发展新步伐

  近年来,苏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迈出了新步伐。2016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0亿元。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实现了“三二一”的战略性转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9.8%和46.9%,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苏州开放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市区东部的金鸡湖畔。与老城区粉墙黛瓦的水乡风貌不同,园区内以高高耸立的“东方之门”为首,聚集起成片的摩天大楼。据介绍,在园区内的这些大厦中,不仅建筑海拔高,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园区内缴税过亿的“亿元楼”多达23座。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区域。虽然名为“工业”园区,却并非我们刻板印象里幢幢烟囱冒着滚滚浓烟的工业景象。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并且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合理利用两国政府支持、借鉴新加坡经验、新体制新机制、特殊政策、开发模式、人力资源服务、功能配套、地理人文、科学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十大优势,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系统、整体、协调地推进各项改革。开放创新试验一周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逐步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化创新驱动、行政体制改革和城市综合治理等多方面的示范平台。苏州工业园区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改革中开放,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功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如何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

  城乡一体新面貌

  习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近年来,苏州市农业提档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更新,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扎实进展。

  一条条平整的柏油马路车来车往,一排排崭新的三层小楼窗明几净,走在临湖而建的悠长栈桥,远眺大片的香樟树林与格桑花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苏州市的经济薄弱村——璜泾镇孟河村的吴家湾。曾经的吴家湾,破旧的农房、污染的水体,充斥着垃圾、杂物和断壁残垣。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如今的吴家湾已经变成了富裕、生态、精致、休闲、和谐的美丽村庄。在苏州,像吴家湾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近年来,苏州精心规划,建设美丽镇村,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创新不是工业与城市的专利,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苏州市将创新理念引入农业,把农村的土地变为创新创业的热土。用电脑代替人脑,用科学辅助经验,将“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物联网与农业的智能结合,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再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最后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地决策和控制。

  在苏州市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当地的企业向我们展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养殖经验。去年9月,苏州吴江某生态池塘智能化生态养殖基地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正式投运,物联网技术被应用于养殖管理各个环节320亩水面,实行“互联网+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管养模式,鱼塘的水温、水质,鱼苗的生存情况等,都通过电脑实时监控,渔民只要轻触屏幕,即可实现鱼食投喂、粪便清理等工作,用工成本下降80%,亩产预计增长两倍多。目前,该技术已经推广到9个省,覆盖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

  苏州深入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改革,不断拓展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富裕的现实路径。2016年,苏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万元,蝉联位列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6年控制在2:1以内,农民收入连续十三年保持或接近两位数增长,连续六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720亿元。经过八年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苏州已经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最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地区之一。苏州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索、率先突破,积极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共建共享新气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共享为尺度来衡量工作、检验成效,让全体人民都有获得感。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苏州走在了前面。2014年4月,为了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苏州市出台了健身步道系统规划,围绕着古城区的护城河,修建方便市民健身运动的民生工程——“环古城河步道”。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健身步道的设计、周边住户的拆迁安置、护城河河道治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如今的环古城河步道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季季有花,步步有景,已经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健身和游客体验苏式生活的必经之所。健身步道的规划,提高了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共建共享。人民群众是小康建设成果的创造者,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苏州深入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富民的工作导向,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2008年,苏州太仓率先在全国提出“政社互动”,政府通过委托管理或购买服务的形式,转变“无限政府”职能,把涉及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等职能交给自治组织管理,有效实现权力下放。太仓市城厢镇作为深化政社互动的试点镇,着眼于解决当前社区行政负担重、自治功能弱、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以推进政社互动为切口,创新社区自理机制,构建多维度、系统化、全覆盖的社区治理框架,实现政府自治、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创新社会治理,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苏州准确把握转型发展战略机遇的自觉选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密织社会治理“一张网”,既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又能充分发扬民主,全面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如果说,苏州古时候的“小康”得益于富饶的水土,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康是乘上重大历史机遇的东风,那么如今苏州的“高水平小康”则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实现高水平小康的“领头羊”和“阵前雁”。“决胜小康”的苏州典范,正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中逐步成熟、逐渐完善,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效应被越来越多的地区认可与借鉴,神州大地四面八方正汇聚起一股强劲合力,共同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快马加鞭、奋勇前行。

  二、“精准扶贫”的百色答卷

  百色,这个广西内陆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同时,百色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这里有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过战斗胜利的足记,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丰富了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为以后的革命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这里有祖国壮美绮丽的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赋予百色峰丛林立、泉甘石美的自然奇观,超级天坑的雄奇神秘,大河峡谷的曲折迂回,吸引着无数旅行者、探险家追寻的步伐。这里有最淳朴善良的百姓,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占总人口85%的少数民族同胞世代和平相处、辛勤耕耘,绵延360公里的边境线曾是抗法、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百色各族人民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然而,正是那占百色总面积95.4%的喀斯特大石山区,用美景昭示天下的同时,也在用贫瘠和干旱注释着“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生存困境与发展难题。那些在革命与战争中默默牺牲的百色人,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抗争、与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贫穷与落后抗争。百色大地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插上去的钉子要一个个拔下来”

  百色市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外墙上,鲜红大字赫然写道,“希望下一个五年,整个百色地区能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这是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代表团参加座谈时对百色工作提出的殷切期望。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的夙愿,更是党对这片红色土地的庄严承诺。

  在脱贫攻坚战指挥部里,巨大的墙面上挂着一幅幅图表:《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组织结构图》,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晓春和市长周异决担任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指挥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实体化运作,下设10个专责小组,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专责小组组长,设立市、县(市、区)两级扶贫信息中心和乡(镇)扶贫工作站,确保1842个行政村全部配有扶贫专干,精准脱贫动态管理延伸到村屯。《全市“十三五”时期贫困人口脱贫路径一览表》,列出各区县“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援助、低保兜底、边贸扶持”等精准扶贫手段的帮扶人数,精准到个位数字。《“1+2+10+N”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1”是制定1个扶贫工作总体规划;“2”是推进决战贫困、决胜小康2个行动计划;“10”是实施精准脱贫“十个到村到户”;“N”是脱贫攻坚N个配套政策文件。此外还有《百色市“十三五”脱贫摘帽任务分解表》《百色市“十个到村到户”一览表》《自治区领导联系贫困村名单》等等。这些鲜明直观的表格与数字背后,是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顶层设计,是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精准部署,是百色市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冲锋号角,是每一个不具名的扶贫干部一次次走村入户的精准识别。

  百色市扶贫办主任乃尚权将我们带到一幅巨大的百色市地图前,全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135个乡(镇、街道)在这里一览无遗,极其引人注意的是地图上密集分布的一个个颜色不同的图钉——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图钉所在位置分别是2016至2019年要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数百个图钉描摹的是百色地区贫困落后的艰难现实,勾勒的是百色扶贫脱贫工作的艰巨不易,图钉集中的边境地区和大石山区更是在深刻拷问国家扶贫脱贫工作的智慧与成效,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插上去的钉子要一个个拔下来”,乃尚权介绍道,脱贫攻坚的作战图、时间表,为百色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活力。

  2016年,百色市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脱贫摘帽任务,实现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脱贫摘帽,134个贫困村和21.84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0.25%下降到14.66%。下一步,百色将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深(圳)百(色)协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巩固提升2016年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完成2017年脱贫攻坚任务。

  要“输血”,更要“造血”

  百色市内高速公路外沿5公里之外的地域都是大石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九分石头一分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缺土缺水又缺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在这里,易地搬迁是大石山区百姓脱贫的重要出路,而如何让搬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就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现实考验。

  在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我们见到了莫文珍。黝黑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说起话来浓厚的乡音却不失干脆利落,土黄色的夹克配着一双大套袖,浑身透着股精气神和卯足的干劲儿,让人很难想到他已经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是百色地区的“芒果大王”,是“全国扶贫状元”,是“全国劳动模范”,还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他向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我是尚兴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莫文珍。”

  1987年,尚兴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群众易地搬迁发展经济。莫文珍以身作则,率先带领谷隆屯16户83人走出石山区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亩,发展芒果、甘蔗、木薯种植,搬迁农民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元,是原居住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生活在大石山区的其他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山里人搬了出来。自治区政府累计拨付155万元土地征用费,帮助贫困移民在尚兴村承租3200亩土地,发放扶持资金修建通屯道路、安装自来水、架设电线、筹办学校等基础设施。如果将政府的投入比作“输血”,那么贫困群众自身在致富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就是“造血”。“输血”解决的是当下的燃眉之急,而“造血”解决的则是未来的持续发展。

  “我相信芒果产业会让我们脱贫致富。”莫文珍说。然而发展种植业,光靠勤劳和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懂技术,对这些山里走出的百姓来说,连芒果什么味儿都没尝过,更别说去种了。原本应该三年结果的芒果,种下去五年依然颗粒无收,莫文珍急得直哭。他向政府求助,联系到了广西大学芒果专家欧世金教授,用了4年多时间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水土条件的种植手段。如今,莫文珍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芒果通”,他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义务地传授给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机后,他还通过视频远程为村民诊断果树病害。

  经过近30年的努力,芒果产业已经成为百色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尚兴村也成为易地搬迁发展后续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如今尚兴村人均年收入可达8500元,这是过去不敢想的。”莫文珍说。他希望芒果种植能够搭乘电商快车,带领村民到网络平台出售芒果,让更多的人知道百色原来产有这么好吃的芒果。说到这些,莫文珍的眼睛更亮了。

  精准扶贫,关键在干部作风

  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切贵在精准,而做到精准的前提,是摸清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可以说,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构成了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干部,特别是基层扶贫干部。而做好政策宣讲、抓好项目落实,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更是离不开干部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因此,精准扶贫,关键在干部作风。

  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这个过程不能有一丝懈怠、一点马虎,更掺不得半点水分。打开电脑登录田东县“信用评级与精准扶贫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贫困村——均宁村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贫困人口215人,需搬迁72人。随意选取其中一个贫困户,其家庭收入、民间借贷和贫困原因,家庭的通电、饮水甚至厕所情况都被清晰标记着。这些记录都是驻村干部用脚底板一趟趟跑出来的,正可谓“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田阳县委副书记樊琳娜告诉我们,由于山区险峻的地理条件和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最远的一个村到镇政府,开车都要辗转2个多小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现实的困难,还没有打开行李箱,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也有些留下来的同志,最终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曾经就有一名优秀的女公务员,全身心扑在扶贫一线,每次进村入户,都要坐半天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在一次按惯例进村走访的路上,她不幸流产了。既要承受失去孩子的巨大悲伤,又要面对丈夫的不理解,甚至是离婚要求,这名女公务员最后辞职了。说到这些,樊琳娜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悲伤。如何吸引干部、留住干部,这是贫困地区人才工作面临的最大困惑,他们希望国家通过顶层设计,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经济补贴和荣誉激励,别再让基层扶贫干部流汗又流泪。

  田阳县委书记韦正业半开玩笑说,我们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是“5+2”“白+黑”“无法无天”,这个“无法无天”是指没有法定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我们听后都笑了,可紧跟笑声的却是些许感叹。就像韦正业所说,“我的同学在深圳企业当领导,年薪200多万,我的能力不比他差,但我丝毫没为之所动,因为我的事业比赚钱有价值得多,我对这方土地有感情,我对家乡人民有感情。”一面是赤裸裸的诱惑,一面是看得见的困难,有人离开,但更多人选择了坚守,支撑他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摸村情、听民意的,不正是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吗?!

  精准扶贫,要靠干部的的努力付出,也要靠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杜绝“干部一头热,老乡不买账”的现象,百色市创先推行了“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的“三双”工作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变“打小算盘”为“一本台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三双”工作法既明确了政府帮扶的责任与范围,也明确了贫困家庭需要做出的努力与配合,更好地调动起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同时杜绝“被脱贫”“假脱贫”“数字脱贫”的现象。“三双”工作法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已经在自治区全面推广。

  未来三年,百色市将实现全市68.2万农村贫困人口、754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此刻,百色人民正凝聚起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七日调研,我们从祖国的东部沿海,走到了西南边陲,看到了江南鱼米之乡的钟灵毓秀、富庶丰饶,瞧见了高科技工业园区的繁华现代、厚积薄发,也感受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瘠落后、发展困境。这就是真实的中国——这艘满载着十三多亿人口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巨轮,正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掌舵者的引领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奋力驶向全面小康。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让每个中国人都搭乘这艘巨轮,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这是掌舵者的矢志初心与责任担当。

  调研中,有三点感受格外深刻。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这些蕴含鲜明时代特征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进行的创新实践,为城市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业园区趟出的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树立引领了创新创业的新风尚;百色大地上打响的脱贫攻坚战,正在用老百姓的笑脸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中央的决策部署,到地方的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三新”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决胜全面小康,“人”是核心。这个“人”是老百姓,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过上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朴素愿望,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宗旨;这个“人”是躬身于百姓的人民公仆,是苏州人眼里“有精气神、干精细活”的公务员,是百色雪中送炭、不辞辛劳的一线扶贫骨干,是提出“不要完成要完美”工作标准的基层干部,是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公职人员。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要建设无差距的“同一水平小康”,也不是要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这不科学,也不可能。不论是苏州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还是百色为脱贫摘帽进行的攻坚作战,两个地区最重要的实践经验就是采取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基础的政策方略,采取了聚焦到市、县、村、户、人的精准帮扶措施,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地区实际、顺应百姓期盼,也正因此汇聚了强劲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融贯古今事关国家与民族气势恢弘的时代叙事,而且是流淌在田间地头那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细节,它就存在于共产党人对老百姓喜怒哀乐的深深牵挂之中。不论是“决胜小康”的苏州典范,还是“精准扶贫”的百色答卷,它们都是小康梦照进百姓生活的生动注脚,也是共产党人爱民为民初心不变的庄严践诺。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