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文化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作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底,怀化市文化小康实现程度仅为70.1%。针对过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实际,怀化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采取超常手段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筹集各类资金28亿元推进66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影剧中心建设,整合财政资金3亿元、撬动金融及项目资金5亿元推进276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到2018年实现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在最短时间内全力补齐文化小康建设短板。
突出夯基础、补短板,推动文化小康建设工程化。一方面,全面推进市县两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市、县共筹集资金28亿元,全面推进66个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市本级重点抓好中心城区湖天群众文化展演中心、市体育中心篮球综合馆等项目建设;各县市区重点抓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筑面积52.87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在落实资金4420万元、抓好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支持建设的第一批100个、第二批70个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已筹集各类资金1.66亿元,今年底启动实施830个示范点建设,每个村安排20万元,到2017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任务,同步整合资金1.5亿元启动下一批1000个示范点建设。
突出创精品、树样板,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标准化。标准化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也是打造优质惠民工程的重要前提。怀化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文化惠民的头等大事,严格建设标准,采取超常手段,精准发力、高位推进,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一是精准发力、高位推进。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推进“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和为民办实事绩效考核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委会专题研究,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指挥部,制定项目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实行三级责任制抓落实,确保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二是严格标准,整合资源。注重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三化一改”工程、便民服务点、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相结合,在建好“七个一”标配的基础上,同步实施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推进示范点建设标准更高、功能更全、覆盖更广。三是建章立制,提升管理。坚持“建、管、用”并举,建立健全村示范点和市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免费开放等管理制度并上墙公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完善服务规范,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既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又确保能长期向群众开放。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建立由大学生村官、乡贤能人、村民代表和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理事会,参与建设和管理,确保有人管、管到位。
突出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效化。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落脚点。坚持以群众是否得益、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已建好的公共文化设施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突出文化惠民,让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一是提升主题教育功能。重视发挥县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社区)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文化惠民的工作机制和运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文体娱乐活动、乡贤文化讲坛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央精神和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崇德尚贤,激发群众爱国爱家的热情。二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及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平台和载体,制定基本文化服务目录,设置具体文化服务项目,采取“订单”服务,让群众既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套餐”,还可以自由“点菜”,从而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三是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通过举办文化惠民活动,群众有了自我展示、文化交流的平台,催生一批民间文化团体,引导群众自觉地提高文化素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达到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全市已建成的第一批100个村示范点中,有70%的村被评为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村。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