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是冲刺的5年、决胜的5年。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补齐短板、精准发力上下功夫,而重中之重的关键,在于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立足形成自主增长动力,实现从外生驱动向内生驱动的转变“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也就是说,我国要尽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要正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环境带来的深刻变化,就不能再主要依赖于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而是要下决心打破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拉动GDP增长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形成我国经济的自主增长动力,实现从外生驱动向内生驱动的转变,从而更多地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形成我国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讲,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的传统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快推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农业生态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的路子。二是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要坚决摒弃依靠大量消耗劳动力和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着力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解决农村社会面貌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城乡“结构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增长空间,推动相对稳定的自主性增长动力的形成。
立足发挥内需带动能力,实现从鼓励出口向扩大内需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可以说,要想在应对挑战中求生存谋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毋庸置疑,我国经济之所以保持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得益于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当前国际经济大环境下,面对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国内需求的匮乏不足,转向扩大内需的自主型经济,则成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必须主攻两个方向:一是从投资需求上,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上扩大投资,强化投资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从消费需求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多措并举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期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的 “十三五”目标。
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换。要素驱动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依赖于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走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层面来,亟需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等,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推动自主经济增长动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立足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从对外开放向内外统筹的转变“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列论述中指出,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30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成就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国内外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却同时面临着国内外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带来的严峻挑战。
我国如何统筹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继续集中力量决战全面小康,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此,一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二要形成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一方面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要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抵御国内外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要增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的重大风险防控预警能力。
立足确保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从鼓励先富向精准扶贫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这方面浙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先富的一系列政策有效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但仍有一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存在长期摘不掉贫困帽子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脱贫是硬任务,也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关键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一要坚持分类扶持,因人因地施策,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二要做好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帮扶,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三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向强力恢复和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与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相结合。从完善扶贫兜底的措施、消除贫困的根子、找准致富的路子和树立脱贫的信心着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