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直过民族”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佤、傈僳、拉祜等9个民族,以及部分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彝、傣、白、藏等民族,这些民族聚居的地区简称“直过区”。
“直过区”绝大部分地处边境高寒贫瘠山区、深山区和半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十分滞后。“直过民族”大多分散居住在边境地区、偏远山区和峡谷地带,地理环境封闭,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较差,建设成本较高,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截至2014年底,云南全省“直过区”仍有28个自然村不通电,125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2323个自然村没有安全饮用水,1036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446个自然村不通电话,331370户没有抗震安居房。
“直过区”教育发展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直过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苗、瑶、傈僳、拉祜、德昂等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6年,其中瑶族为5.75年,德昂族为5.74年,有的“直过民族”汉语普识率和使用率不高,制约了发展信息的获得,素质型贫困突出。
“直过民族”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粗放生产生活方式,自我发展能力弱,缺少脱贫致富办法和当家理财能力,大部分群众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摆脱贫困。如:有的地方,政府帮助群众建盖了新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群众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守着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不知道怎么干;一些民族依托橡胶、茶叶等产业,近年来收入增加较快,但却不会当家理财,不会积累和合理开支等。
“直过区”公共服务能力弱,一些社会问题突出。现有的设施、技术、人员难以满足“直过区”群众卫生医疗的基本需要,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国家:
一、编制专项脱贫规划,实现精准脱贫攻坚。一是编制实施《国家“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一族一策”、“一区一策”等针对性较强的扶持规划,实行整乡整村整族推进扶贫,把“直过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二是设立国家专项补助,提高补助标准,以“直过区”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重点,采取更加特殊的帮扶政策,整合集中资源实施更加有力的精准扶贫。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建议国家教育部加大对“直过区”双语教育工作支持力度,在资金、教材、培训上给予项目资金安排,尽快提高“直过民族”的汉语普识率和使用率。通过大幅提升当地群众劳动和生活技能,改进生产生活方式,使其能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二是采取特殊政策,鼓励“直过民族”完成学前、初中、高中教育,未能升学的初中学生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三是尊重群众,增强发展自信。注重保护、传承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减少因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发展阵痛。以群众为主体,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会干”,使脱贫攻坚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让“直过民族”用自己的脚跟上发展步伐。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大对“直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全面解决“直过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做到户有特色宜居的抗震安居房,有高标准农田,有增收致富的种养产业。实现新农合和新农保全覆盖。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提高“直过区”医疗水平。尽快制定和实施“直过区”群众素质教育规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按全国经济增长幅度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70岁以上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加大贫困家庭救助力度,确保应保尽保。
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动“直过区”群众增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各“直过民族”发展特点,持续加大对“直过区”特色产业扶持,帮助“直过区”培育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应制定扶持“直过区”产业发展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直过区”发展,进一步搭建农企双赢的利益链条,实现龙头企业反哺“三农”。
五、创新扶持方式,增强政策针对性。
手把手帮助“直过民族”改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