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二年获得丰收,年产量已达12000亿斤左右,但粮食安全隐忧并不会因此而完全消除,居安当思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在此间表示。
在此间召开的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全国产粮大县投资创新高端论坛上,包括王巨禄在内的一些农业专家普遍表示了对今后稳粮增收的担忧。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警惕当前出现的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必须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产能建设。”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在我国粮食实现连年增长之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忽视粮食生产、减少农业投入的苗头倾向,特别是进入秋天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区玉米、小麦价格呈现出不同程度下跌,已影响到农民明年种粮的积极性和意愿。
“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已开始上涨,如果农民种粮积极性再有所下降,自然灾害等抑制粮食增长的因素若再出现,将极可能逆转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良好势头,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陈萌山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则从历史教训角度对粮食安全提出警示。他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结构调整,前两次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却向农民传递了“压低产量”的信号,形成了两次粮食减产的局面。
资料显示,1985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农业结构调整,随后出现了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徘徊的局面,最后造成了供应不足、粮价连续上涨的结果。1998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进行第二次结构调整,农民种粮意愿再次下降,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减少。2003年恰逢全国持续高温和严重天气灾害,当年全国粮食大幅度减产。
与会专家认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牢牢地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要特别注重对我国粮食产粮大县产能与投资建设。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日前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国800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却超过百个,贫困人口达3600万,一些产粮大县同时又是经济穷县、财政小县,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
专家认为,要稳定当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产粮大县的产能是关键。但依靠产粮大县自有资金、自我积累来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要从投资体制创新上考虑,加强对产粮大县的扶持,最终实现全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粮食是典型的公共社会型产品,仅靠市场手段不能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但靠国家投入又远远不够,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相关机制创新,构建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投融资体制。”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农业贸易与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韩一军建议,在加大对粮食主产省、主产县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通过资金、金融等手段,积极引导一些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粮食的投资和建设。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