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12月8日,“2019健康中国与食品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保障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中国”。业内专家、代表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蒲长城说,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要落实到食品安全的实际当中去。高质量发展靠的是坚实的基础。要从原材料、工艺、控制流程、检验检测等基础性工作入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目前,科技的手段,管理的水平,包括大数据、网络化等都为我们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我们在这方面要多下工夫。
“去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食品产业大展,我国食品工业企业60多个展台,问津的人并不是很多,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重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春生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生产加工符合健康标准的食品和食物,保证人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他建议,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协调机制。因为食品安全工作牵扯的部门多,2017年,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2018年机构改革,这个机构撤销,所有职能并到了市场监管总局。“但市场监管总局有时管不过来。面对食品安全纷繁复杂的形势,急需强化协调机制,实现多环节、跨部门的组织协调,用好相关资源,使政府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衔接,形成联动,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修柱在会上表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制定了农药兽药残留标准1万多项,农产品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此外,农业部门也在推进综合执法,农业综合执法人员3.2万人,监管和执法人员加起来达到了15万人。
“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可靠、有保证的,大家放心吃、放心买。”黄修柱说,下一步,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指示精神,从“产出来”和“管出来”两侧,从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法治化、科技化“六个化”方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我们有一个理想,有一天,等大家拿着手机,能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扫一扫,就知道农药超没超标,那时候全民开始监管了,我们就可以失业了。”黄修柱说。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则认为,培养职业化的农民对确保农产品总量安全、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意义重大。他认为,培养从事农业的高端人才,着眼点在四个方面:第一,有情怀。喜欢干农业,把农业作为毕生事业。第二,具有工匠精神。把农业做到了极致,工业里面有工匠,农业里面也有工匠。这种工匠生产的柑橘、葡萄,生产的大米,养的猪,一定比别人或者说比普通农民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要好。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包括互联网、智慧农业,催生了很多的新职业,需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从事好这项工作,才能干好这项工作。最后,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生产的食品就可能不是安全的,卖出去的东西就不能让消费者放心。
此次论坛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人民交通杂志社、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法律委员会共同协办,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名优特产品推进委员会承办。
当天,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还举办了2019年年会,并在会上向燕郊白血病群体爱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捐助5万元爱心善款。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