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将出国留学回国发展的称为海归,现在我们将回村创业的农民工称为‘村归’。如今,‘村归’和当初的乡镇企业一样,又一次异军突起,将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力军。”
11月10日,“2019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在河北省西柏坡举办。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常务副部长杨志明在主旨演讲中谈到以上观点。他表示,近年来,在城市经过打工和磨炼的“五有”农民工,即有点资金积累的、学到点技术的、有点营销渠道的、还有想法的,特别是对乡村有感情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新村归。当年坐着火车到沿海打工,现在开着汽车回乡创业,预测到2035年,将有1000万到3000万“村归”涌向中国乡村,给乡村提供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人力资源支持。
杨志明介绍,中国劳动学会相关课题组调研了解到,“五有”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几个特点:一是投资创业额度不大,一般是七八十万元,多的不会超过1000万元,办厂投资资金非常紧张,他们边打工边开厂边考虑怎么样开赴乡村,所以他们的建厂成本比社会平均成本低20%到30%;二是人力成本低,因为在当地招用劳动力,挖掘乡村人力资源,培育农民进厂,比社会平均人力成本低30%到40%;三是他们能够兜得下,撑得住。如此,就将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给钱给物的输血功能和他们自己的造血功能结合起来,在农村开出一片新的天地。
调研发现,这些“村归”正在解决着困扰中西部地区多年难以解决的三道难题:一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缘地区,长期以来难以留住劳动力。“村归”返乡创业后,使就地就业在中西部地区活跃起来,产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解决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的难题。“村归”虽然办的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投资不多,但见效快,发展上由小至快,收入上由少至多,就业上由小至稳,机制上由少至多,有效缓解了农村发展的困境;三是破解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的难题,“村归”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予末梢神经发力。
“农民工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特质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非常契合,一大批‘五有’农民工像雨后春笋般地回乡创业发展,这个发展我们观测了一下,有点像热带雨林一样,并不是说他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而是哪里的经营生长环境好,他就去哪里,哪里宜于他们办企业,他们就在哪里顺势而长。”为此,杨志明特别强调,各地应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的环境,落实创业孵化的扶持政策,确保“村归”有作为、有发展、有成就。
与会多位专家也强调,要牢牢抓住新时代赋予乡村人才振兴的宝贵机遇,积极出台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畅通人才发展进步渠道,从而全面释放政策红利,建强乡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支持乡村本土人才的成长进步,鼓励从农村走出、有乡土情怀的人士返乡兴业创富。
本次论坛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西柏坡基层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电子商会智慧三农专委会承办,河北省平山县天顺洁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定县汇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举办。
论坛上还举行了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西柏坡基层干部培训中心成立仪式。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