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公益汇演”9月2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汇演以“辉煌历程·圆梦小康”为主题。图为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助老工作委员会旗袍协会的老年朋友在表演。
今年年初,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这个通知之所以有14个党政群部门联发,说明这个问题很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养老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我概括为“缺”:既缺资金、设施、队伍、人才,还缺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后者是隐形的,大家不容易感受到。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新的基本国情。对于这个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三个积极看待”: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这就是积极老龄观。捷克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讲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就是说谁都没有老过,一辈子只能老一次,所以老年人也需要教育。
什么是积极老龄观?我认为要树立六个观念。
第一,树立独立自强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有五个,其中独立是第一原则。日本的养老服务做得很好,就是因为他的理念很先进,其实很简单,叫“自立、支援”,就是能自己干的事自己干,不能干的事社会和家庭来帮助,独立是第一位的。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观。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广度可以是无限的,怎么样实现广度的无限呢?就是要通过学习拓展生命的广度。国际上把人生划分为四个年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期、职业及谋生期、退休期和依赖期。所谓“第三年龄”就是退休期,国外的老年大学也叫“第三年龄”大学。我们要通过学习延长“第三年龄”期,最大限度缩短依赖期。
第三,树立主动参与观。联合国的积极老龄化有三个要素:健康、保障、参与。参与是积极老龄观最重要的要素。我们现在的养老绝大部分考虑的是老年人用什么,我们要从老年人之“用”转变到“用”老年人,这就是一个积极老龄观。研究表明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思维能力保持着普通人智力高峰的80%~90%,有的行业和职业,比如说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很多人是在60岁之后进入创造和创新的高峰。研究与实践也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参与得越活跃,身心的状况反而越好。
第四,树立积极养老观。老年人要有追求、梦想和规划。我们五六十岁退休,到80岁左右身体状况很好,这20年完全可以做个规划,专心致志干你想干的事。20年,有可能比前面在职的30多年做得更好。因为你前面30多年不一定是自愿选择的、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但后面20年完全可以做你最喜欢做的事。老年人也要继续成长,继续成长是抵抗衰老的唯一有效的办法。
第五,树立科学的养生观。中国老年人都很讲究养生,这很好。但是老年人健康素养低是最大问题。乱吃保健品、乱养生的不少。受骗上当,都是因为想健康但是不知道如何健康。目前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健康的三大误区:第一是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条件好一点的老年人过度用药治疗;第三是普通老年人过度地养生保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讲要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他用了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限处方。中国的老年人绝大部分只会用药物处方,最不会用的是营养处方。老年人其实也需要营养,现在很多老年人要吃素、吃清淡,营养根本满足不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一半老年人营养不良,原因不是贫困,而是因为盲目吃素、吃保健品,最后瘦到皮包骨头。加强营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三顿饭吃好,而不是花好多钱买保健品。
中国的老年人,尤其是城里的老年人都知道健身运动,这很好。但是知道科学的健身运动的老年人其实不多,老年健身要坚持金字塔的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心血管运动,主要是打太极、散步;第二个是筋骨运动;第三个大部分老年人不懂,就是要进行力量训练。不少老年人不注意营养,又去锻炼,锻炼又没有力量型锻炼,这样的话一跌倒有可能就会变失能。过去讲老年人跌倒是因为骨质疏松,这只是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缺肌肉,因为没有进行力量型的运动。所以要树立健身的新理念:养老不仅要存钱,还要存肌肉。
衰老、虚弱、部分失能,其实不等于疾病。在中国,不要说普通老年人不知道,连医生也分不清衰老和虚弱,其实衰老和虚弱不需要看病。但是你到任何的医院看,他都能给你开出药,其实过多吃药问题更大。我们还要树立主动预防和积极康复的新理念。我们现在养老服务当中只关注失能的照护,其实大部分的失能是有征兆的,是可以预防的。再一个失能之后的康复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失能前的预防和失能后的康复都是我们的盲点和弱点。
此外,还要关注精神和心理健康。健康老龄化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对于老年人来说,带病生存是常态,因此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是老年人幸福度的标志。北大的哲学系被誉为“长寿俱乐部”,如果按照养生的专家讲,他们生活极不科学,但是他们很长寿,他们吃穿住不讲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专注,专注力是对抗岁月的力量。
第六,要树立临终关怀观。英国的世界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墙上刻着一句话,“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重要的”。既要优生,也要优逝,要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2015年,英国的经济学人智库发表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报告》,80个国家的排名,毫无疑问英国排在第一位,中国排第71位,比较靠后。其实不是我们的能力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我们缺少临终关怀的理念。最简单的、最好的临终关怀就是一定要在亲人的陪伴中去世。有些子女把老人送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花费不菲,其实老人很痛苦,应该是越简单越好。所以临终关怀主要不是条件问题,是理念问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的薄弱环节还很多,但缺的主要是理念。因此,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树立新的积极老龄观非常重要。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