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张尼)26日,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2018第四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相关领域专家就解决养老问题的痛点、难点展开探讨。有专家提出,中国应积极探索和构建“医护养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资料图:北京市首个社区养老驿站内设的护理站——朝阳区华威西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护理站2018年5月正式启用。 杜燕 摄
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从1999年至2017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净增1.1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该如何发展?
对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何界生认为,探索医护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何界生分析称,目前,国内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养老等都在发展,但距离做好“医护养一体化”服务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现行养老模式普遍存在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的现象,养老护理问题更是较为突出。这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何界生认为。
她还强调,要为老年人提供住院、康复护理和稳定的生活照料等一条龙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是贯彻预防为主理念,让老年人不生病、少生病、推迟生病,生病以后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护理和康复。
资料图 张鹏翔 摄
此外,在何界生看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培养亦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
“相关人才非常短缺,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何界生认为,国内医学院现阶段可以此为方向,培养家庭护理师等专门人才。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在会上强调,养老事业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养老规划,规范对于养老事业的补贴办法。
“我们的养老方式要分层分级发展,不要千篇一律。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水平,应该坚持以大众养老为主。”贺铿称。
他表示,许多民办的养老事业,把特需、高收费放在了优先地位,而大众养老反而未得到充分重视。
贺铿强调,养老事业可以有公办,也可以有民办。但参考国外经验,公办养老事业、养老机构,主要应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需求,其功能与方式不可被颠覆。民办养老机构可面向一些特需情况提供服务,但也应维持其非盈利机构的本质。
“2018第四届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现场图(主办方供图)
自2015年以来,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
本届论坛由浙江航民集团、上海孝天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养老保障促进委员会、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助老工作委员会承办。论坛吸引了30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白长岗,宣读了关于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养老保障促进委员会和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产业经济委员会班子成员任命的决定。
同日,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还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公益汇演”。(完)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