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会动态

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

时间:2016-06-0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光明网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大明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践路径,再到十八大深刻、全面阐述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一定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速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推手,这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人必须承担、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一定要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社会开始步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服务业孕育了蓬勃发展的潜力,工业和城市渴求农村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也在不断呼唤和寻求得到城市及工业的支持,企盼从贫困的乡村和低效益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两者需求的共鸣使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显现了相互促进、相互吸引、更加密切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又推动农业现代化,他们之间的互动机制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所言:“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当一个国家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比例低于30%,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国政府都会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开始从经济和行政的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因城乡和工农之间差距的拉大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19世纪法国巴黎及时规划的“新城”模式,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和70年代初韩国的“新村运动”。西方老牌的发迖国家,用了一百年左右时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因为后发优势,用了四五十年都成功地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农业的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农业劳动力占比一般都在3%左右,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为1.5左右,日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控制在0.86至0.97之间,大大低于我国的2.8至3之间,几乎看不到城乡之间的差别。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长期无法突破国际公认基尼系数0.4的红线。

  习总书记在2015年4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既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正确判断,也反映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尽快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分割的强烈愿望。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开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我国早在2002年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2015年又跃升到8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己下降到9%,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5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39.9%,完全具备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6.5%”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不仅有可能,而且应该说是有信心和把握的。特别是因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后发优势明显。到那时候,今天跃然纸上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的宏伟奇迹。

  二、发展产业和优化结构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本是居住地和职业的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习惯传统称谓。绝不能因此就有贵贱高低之分,贫富差距之别。工人和农民,他们在一个国家里统一、永久不变的称号都叫公民。消灭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完成的的历史使命。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比较效益形成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错误方针和惯性思维必须得到纠正,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以及我国走在改革开放前发展很快的苏南地区的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革除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要素分配不公的弊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鼓励城乡人民踊跃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补齐现代化农业发展短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和乡村发展互通、互动,相互依存,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前十位中,江苏占六个县市。其中江苏的苏州市占四席,昆山位列第一,张家港和常熟分别列第三、第四,太仓位居第七。江苏的江阴市、宜兴市分列第二和第九。这些地方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快,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别缩小最明显,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城市人口做加法,农村人口做减法,农业占比继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占比大幅度提升,人均国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地实施动态调整,支持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他们共同的经验是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带动产业发展,产城结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城市建设,前景一定会令人堪忧,不仅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勉强建立起来也难免遭遇衰败凋蔽的厄运,更谈不上发挥对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所谓“空城”、“鬼城”无一不证明发展产业,优化结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城市产业的高度集聚,很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密集汇合,拓宽城市产业多元发展的空间,实现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的人群,把城市经济全面活跃起来。城市经济不繁荣,财政收入不增加,城市承载能力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受限,高效快速增长的工业和低效慢速发展的农业,及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的城乡差别将会长期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三、以人为本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相对落后的大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密集,交通方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产业集群的程度高,继续重点抓好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的建设,大型城市周围卫星城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示范区,使之带动周围一线一片乡村的发展能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从全局和长远上看,能够在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现有的大中型城市,不是一味去追求城市规模的再扩张,主要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重视注入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理念,从认识、政策和制度上彻底改变城乡规划不统一、建设不同步的传统模式。把贯通城乡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网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和财力完善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功能,为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把以人民为本,优先做好安居、创业、增加就业,不断增加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型升级的主旋律,把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让城市的文化、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更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安居和创业,使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更适应市场经济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同时,要更加重视鼓励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市场环境和潜力的综合分析,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继续出台更加优惠的发展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尽快修补中小城镇建设长期发展缓慢这块短板,使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成为对接大城市,链接广大农村的纽带。尽可能快地提升全国城市对乡村带动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以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大、中、小城镇并举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生产力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布局更加合理,差距不断缩小。让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伴随时代进步,动态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正确的方法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变化,提出新问题。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先导决定性作用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走向瞬息万变。比如,当今社会地上不断增加密度很大的高铁、高速公路,天上铺满越来越多宽带、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和农村的距离被拉的越来越近,产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更加频繁,各种从业人员身份的转换和变化越来越快。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似乎告诉人们不应再把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居住地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简单地作为衡量城市化率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应把城市和农村是否享受均等的国民待遇,接受同样的文化教育,平等地参与国家的一切政治活动,增强法律观念,升华道德素质,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尊重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向更高层面的要求。假使继续把经济指标的增长,城乡形式上、浅层次的外在建设,唯GDP增长,作为评估政府政绩的主要依据,一定会阻碍或偏离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

  今天,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和经过城市打拼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和素质提升的农民工回农村或小城镇创业,一些在不同岗位上退休的老人渴望回乡村享受天然的田园生活已初露端倪。虽然这部分人群目前为数不多,但是,这种逆向流动的现象应该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消费升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建设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富裕、文明、生态、美丽小城镇和中心村镇,更符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到了一定的阶段,都作出过这样的选择。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我认为更值得借鉴。

  四、深化改革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竭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漫长而又紧迫的实践过程,既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不善于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违背大多数群众意愿,急于求成,在城市规模扩张和撤村并乡,撤乡并镇中暴力“强拆”。二是产业发展缺少科学论证,盲目地设立各种“园区”,侵占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三是离开财政的承受能力,盲目地拓宽马路,建设高楼和标志性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上地下建设不同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盛行。四是沿续既往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城市病”又在我们这里重现,严重损害了城乡一体化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在规律要求格格不入。其深层缘故都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彻底破除有关。革除既往体制、机制已经固化了的各种制度弊端,降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本依然是当务之急。要通过深化改革,彻底结束城乡分治的局面,取消附加在农民身上的一切不公平待遇,让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能在统一的市场实现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不再受现有体制的限制,国家基本公共的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无差别化。加强财政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允许城市工商资本自愿、放心下乡投资,弥补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创造条件,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集体、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培育更多懂政策、会管理、有能力的新型经营组织和主体,带头发展多元化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土地和产业增值“红利”。加快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村城市化待遇达到全覆盖。全社会都应该为农民工进城发展“点赞”,切不可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一时出现而又正在解决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就对农民工进城本是正能量的社会现象,作出负面的评价。其次,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创新城乡行政区划管理,从法律上为城乡一体化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有机结合。力求精准发力,避免无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把供给侧改革理念贯穿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过程。全面创新人才管理培训体制,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发现和培养一批又一批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高度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个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成长壮大的企业家。牢固树立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永远不衰的生命力,不断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最后,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守住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尤其要特别重视永久性粮食生产耕地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侵占,这是保证一个十三亿多人口大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一定要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轻视粮食生产、放松土地管理和农业基础产业保护,而后又不得不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以纠正的教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除了它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还有公益性的属性,如果少数人占有或垄断土地资源,一定会加剧和形成新的不平衡,后患无穷。不要把现阶段鼓励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误认为是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不能动摇的大政策。

  城乡发展一体化任重道远,既不要因为它的长期性缺乏紧迫感,责任感,也要防止需要经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当今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不断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试点地方工作的经验和失误中找到克坚攻难的方向和破解困境的办法。尊重规律,不急不躁,埋头苦干,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目前、现阶段的目标和政策,明天,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向更高层迈进,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想象力。当互联网、机器人不断普及和应用,月球、火星太空经济高度发达的那一天,城乡还有没有界限,工农还有没有区别,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都应该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社会学和未来学家研究的课题,我们期望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的发展有新的启示,在明天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 王巨禄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