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李强在新疆调研时强调:彰显特色优势 ...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康之声

让梦在大山深处延伸

时间:2016-05-1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电力

  人人都会有梦想,可他却靠两只厚重的脚板,默默奔走于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坚持义务为山上留守老人和孩子免费捎带生活用品,把梦想撒向万佛山巅的每一个用户。他,就是山阳供电分局宽坪供电所员工--宁启水。

  1999年7月,宁启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农电队伍。从小在山区长大,熟悉地形和气候特点,加上山里孩子勇于吃苦,性情纯朴,他主动要求承担了南宽坪镇万佛山及周边几个村子用户的抄表收费、线路维护与日常服务工作。虽然用户只有486户,但全部散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间。仅抄表收费一项,每月步行的路程在380千米以上,需要近乎15天时间,早晚两头不见日,才能走遍山山峁峁的农家,年年月月如此,一坚守就是十七年。走过的路程已经超过7万米。

  2010年3月22日,商山所属的万佛山地区突发了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万佛山村90%的电杆被大雪压断,万佛山陷入了一片黑暗。

  心急如焚的宁启水,在23日天刚亮,就背着百余斤的抢修材料步行上山,三步一滑,五步一跤,傍晚时分才到村里。劳累和饥饿使他几乎虚脱,可面对灾情,没有片刻的喘息,立刻向村民小组长了解受灾情况,组织人力,逐级逐台查看受灾情况。看到输电线路杆塔扭曲瘫倒,根根导线变成了碗口粗的冰棒拖拉在地,痛心的他现场制定抢修计划,组织群众立即进行抢修。暴雪之后留下的,是一个胶泥的世界,稍不注意,不是一个嘴啃泥,就是一个仰八叉,几次三番之后,宁启水成了一个泥人。就这样,一身泥水、一身汗水,衣不脱身,马不解鞍,他带领群众,苦战了11天,全部恢复供电,村民生活生产恢复正常。

  期间,他背着背篓往返十几趟,运送抢修材料。万佛山又亮了,乡亲们拉着他的手说:启水呀,咱这山里的电硬是你“背”上来的!

  在宁启水18年工作经历历程中.他总是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山区电工的职责。他说:“电是这些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保障,我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啥,不能耽误群众用电大事。即就是将来山上只有一户人家,我都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近似固执的执着,源于对山上用户的惦记,源于长期与“山里人家”建立起来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山里平时基本上都是与外界隔绝的留守老人和孩子。每次上山,山里人常用的背篓从来没离开过他的肩膀,里面装有必须的工器具、电线、电表、灯泡等外,更多的是为哪些留守老人和儿童免费捎带的油盐酱醋、作业本等生活必需品。虽然收回的电费不多,但留下的是外界的信息、关爱的温暖和无声的慰藉。

  万佛山村长洼组81岁的孤寡老人王尊德,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特殊时期曾遭遇迫害,他一生未娶,独自居住,生活窘迫。近年来,村里的后辈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走出大山,外乡务工,他便成了孤寡老人。他一生没有下过山,一生没有见过公路。但他却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他认识了一个抄表收费的农电工。

  初次相识是1998年,当时村中各家各户都已安装电表,唯独老人坚持不装。原因很简单,一是用不上,二是没钱交费,并且谁劝都没用。这时,一个30来岁的电工知道此事后,主动找上门,和老人用心交流,让老人知道了用电可以带来的好处。至于老人对于电费的顾虑,这位好心的电工师傅表示自己愿意主动承担,这一承担,就是17年,直到老人去世。

  此后数年,老人每次见到这个电工师傅,发现他都是穿着草鞋,背着背篓。背篓里面除了电工用的工具外,更多的是送给他的生活必需品。“这些都是你自己买的?”看着从背篓里递出来的米面油,老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可后来,这个电工每一次都会给他捎带东西,并查看自己的生活情况,询问自己的身体,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宁启水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这位曾经不相信社会,不愿和别人接触的老人。

  从此,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电工会根据老人的需要,给他准备下次捎带的东西;老人会根据电工的下次上山时间,提前守在村口,等着电工前来抄表收费。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却因为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电工会给老人查电路、垫电费、送东西、讲故事、打扫房间,不知不觉间,电工已经成为老人活在世上的精神寄托。

  可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电工师傅的脸被太阳照得越来越红,老人对电工师傅的感恩之情和亏欠之心也越来越重。自知时间不多的王老人,认为自己不能再等下去,必须要尽快报答这个电工师傅。为此,他做了一个谁都想象不到的事情--为这位电工修路。

  老人拿着铲子、锄头、钢钳、铁锤,托着村民用剩下的水泥,亲自搬石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凿碎凸起的石块,填满凹状的石槽,从村头百米之外开始,一直修到村后的山顶上,将近3公里的路程,铺上一条崭新的石板路。期间,有人劝过他,但他坚决说:“我不管别的路多难走,至少这段路上,我要让他走的平坦。”最终,这条石板路修成了,每当回忆起那位老人,这位电工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2013年10月,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当时老人一切安好。可三天后老人就突然去世了,据老人的侄儿王先锋回忆,老人临死前,一直挂念着那位电工师傅,总是喊着他的名字。10天后,当这位电工再来看老人时,他手上提得食用油掉了,眼前的一个人变成了一座坟,他在坟前站了很久,沿着这条狭小、幽长的石板路继续前行。

  每当问起他这些年为何如此坚守,永不言弃,他总是那么坦然:“你不知道山里人的生活有多苦,电已成为支撑他们坚守下去的重要部分。我虽然很苦,但再苦,没有486户群众用电事情大,山里人用电不容易,晚上一停电,黑乎乎的,村民们很不方便,把电管好了,大家伙想用电就能用”。

  十八年,所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从不言苦,也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用他的话说:“这些用户谁家有几双筷子几只碗,我都非常清楚,换个人对用户情况不明,对山路不熟,甚至会迷路。再说了,所上人手不够,人均管理30平方公里,都有难处,谁来都得这样干”。他说:“政府号召搬迁,但在我退休前肯定搬不完,即就是山上只有一户人家,我都要坚持,群众需要我”。 十八年的徒步跋涉,不仅带给大山深处光明和温暖,他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乡亲们都称宁大哥为铁腿电工,但是没有人是铁做的,其实他靠的是责任心和爱心,他把生活在这儿人当成了他的家人。

  宁启水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国家电网报》等全国60多家媒体刊登后。省、市、县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商洛供电局党委在全局开展了向宁启水学习的活动。2014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商洛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先后获得陕西好人,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十八年来,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来保障他所管辖的4个村庄486户村民的正常生活用电。对于他而言,这是他的梦,一个平凡小小的梦,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他那一份长久光明温暖山区村民的心。他起初的这个不起眼的梦,在经过了时间的考证以后,是那么的光耀,那么得让人尊敬。是的,最平凡的梦,最朴实的梦,经过了时间的磨砺以后,才是最值得尊敬的梦。那梦,咋看起来是那么得微不足道。其实,如此一个平凡而又视十年如一日的梦,才是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梦,我们的中国梦。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