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不断开创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确保粮食安全 稳面积提单产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时间:2025-03-18 9903人阅读 0评论
来源:中国食品报

2.jpg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202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17.16亿亩扩大到17.8979亿亩,增加0.7379亿亩;粮食单产从2012年每亩357公斤提升到2024年每亩395公斤,亩增产38公斤。在2012年-2023年这10年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贡献中,面积贡献率达到32%,而单产贡献率达68%。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仍为1.4万亿斤左右。站在新的起点,如何稳住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稳面积提单产、激发种粮积极性、科技创新驱动全链条节粮减损成为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指出,从1.3万亿斤到1.4万亿斤,虽然数字上只相差0.1,但单位是万亿斤,意味着增加了1000多亿斤粮食。这不仅实现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的目标,还提前迈上了“十四五”规划粮食产量1.4万亿斤的“历史性新台阶”。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稳面积”是首要任务。然而,耕地资源有限、土壤退化等问题仍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释放。因此,如何通过土地治理,向“潜在粮仓”要资源,打造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成为不少地方正在尝试的新举措。辽宁省阜新市市长周鹏举分享了阜新市的实践经验。他介绍,阜新市通过沙化土地治理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并应用单产提升技术,实现了粮食产能的飞跃式增长。自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以来,阜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去年,阜新市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与单产提升技术融合攻关试点,探索出了绿色、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集成模式,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表示,从历史的角度看,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式提升,都离不开种质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品种的迭代。他提到,种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同阶段的产业需求,决定了育种创新的不同方向。“必须通过实时抓取优良基因、创新育种材料,为育种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精准支撑,加速培育市场适配品种,筑牢粮食安全科技屏障。”

  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他们的收益才能激发种粮积极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生产者才有积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建议,通过有效的价格、补贴等协同手段,使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收入均等化,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多得利。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刘寨村村委会主任程玉珍表示,近些年化肥、种子、人工工资等种粮成本有所上涨,而粮食价格增长缓慢,加之农民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等因素,导致种粮收益较低且不稳定。她建议不断完善、落实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装备、农民技能培训等支持力度,同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将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真正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业内专家指出,除了政策支持,还可以通过科技赋能种粮、创新经营方式,让种粮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增收致富。山东省济宁市乡村振兴事务中心副主任于安玲建议,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单位支撑、科企融合、贯穿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加大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把粮食单产和品质再提上去,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好技术种出好粮,为增收致富夯实基础。江西省萍乡市万龙山乡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建议,创新经营方式,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电商平台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充分发挥农产品配送中心的纽带效应,搭建企业与农户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加强订单质量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定期进行培训和现场示范,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

  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韩丹表示,科技发展和AI智能技术赋能农业所带来的收益是实打实的。他介绍,数字化智能工厂可在生产环节引入机械手、无人自动搬运车和AI视觉检测,AI识别农作物杂质、破损颗粒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能够有效减少原料浪费。

  “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战略。在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低仍是痛点。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呼吁研发适用小型农机,扩大高性能机械覆盖半径。

  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通过引进高速插秧机、无人机植保、智能育秧工厂等设备,实现了合作社水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如今合作社3000亩水稻亩产从800斤跃升至1200斤,年产量突破300万斤,带动农户节本增收超300万元。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毕利霞还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田间,建立气象监测站和土壤墒情系统,精准调控水肥,推动“农机+农艺+农信”深度融合。如今,她的合作社已成为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吸引周边6个乡镇的农户加入,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淑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淑媛表示,国家应着眼于提高黑土区的粮食单产和品质,在采用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先进农机应用、鼓励良种种植等方面给予重点补贴。她建议,可以对采用如气力式播种机等高性能农机进行作业给予相应的作业补贴,以激励种植户采用现代化、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构建全链条节粮减损体系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因此,全链条节粮减损对于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4.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超过88%。在这个机械化水平上,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操作规范等措施,降低机收损失率仍有不小空间。

  “近年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积极推进下,通过实施'粮安工程'等措施,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粮食产后减损仍然任重道远。”吴杰俊表示。

  吴杰俊从事粮食机械研究工作三十余年,通过调研和分析,他发现,目前在粮食收购加工存储等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样本量偏小、平房仓不易实现机械化作业、现代化仓型缺少先进配套设备等。为此,他建议研发和推广粮食品质智能快速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样本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同时推进智能低破碎率的柔性提升机开发应用,降低粮食破碎率。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稻农增收、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阳岳球建议调整育秧工厂投资结构,引进涉农央企、国企投资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同时支持优秀育秧团队商业化运营,提高育秧工厂运行水平。这将有助于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此外,业内专家还建议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储存和运输效率;加强粮食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粮食消费教育和引导,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等举措来进一步构建全链条节粮减损体系,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