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10篇新年贺词” ...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 ...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五次专题学习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时间:2024-01-1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政协报

3.jpg

  耕地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资源,是保证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减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过度进行项目土地审批,导致耕地资源存在滥用的现象。二是耕地资源隐性损失严重,主要包括耕地景观化、林木化、非粮化、边际化、撂荒等多种形式,农业结构有待调整。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复垦,耕地的后备资源出现了严重的减少,占补平衡压力大。四是耕地质量下降。现阶段我国耕地土壤系统存在有机质下降、耕作层变薄、土层变硬、土壤酸化、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粮食作物健康生长,继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东北黑土地由于长期的过度农业开垦利用,导致黑土“变薄”“变瘦”“变硬”,大量的侵蚀沟发育也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粮食减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要打赢耕地保卫战,就要增强忧患意识,精准施策。

  加快推进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落实到实处,构建耕地安全边界格局,积极推动耕地保护的相关立法进程,完善耕地保护监管制度、监管标准和监管技术规范,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等制度基础上,可针对当地耕地保护的空白区、真空区进行特定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建设用地方面确保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另外,在健全制度上还应当考虑耕地保护的长远重要性,尤其是在规划耕地的相关制度上,要体现严格性、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新规划的耕地要符合“集中成片”的整体思路,如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开发、黑土地保护等区域性粮仓基地。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创新国家耕地保护与治理协同政策体系。各地政府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采用工程技术、土地产权调整等措施,对城市低效土地进行必要的改造。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针对当地土地类型启动新一轮农业种植布局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格局,在宏观层面实施大的农业种植布局,把粮、菜生产基地边界确定下来。耕地保护不仅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职责,更是每个农业生产者的义务和责任。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要增加农业生产者的耕地补贴,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程度。按照权、责、利对等原则,应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纳入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承担耕地保护的责任。建立耕地保护绩效评价机制,对耕地保护效果较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激励性补偿,使农业生产者在愿意种粮的基础上增强主动保护耕地的意识。实际工作阶段,认真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部门共同责任,将耕地保护作为工作人员任期管理的目标进行考核。

  统筹规划耕地后备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针对我国时空地域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应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考虑到其他草地、沙地、滩涂、裸地以及盐碱地等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转为耕地后各项生态服务变化态势有所不同,针对各地区环境特征,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以避免区域生态功能降低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未来在实施占补平衡政策中,要遵循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要限制耕地对林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占用。同时,拓展耕地补充途径,将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既能保证耕地产能,又能对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升耕地质量,不仅要包产到户,还要做到包质到户。粮食产能取决于耕地数量和质量。要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转变为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提高耕地质量涉及土壤改良、土壤营养元素缺失、污染治理、耕地建设等多方面。土壤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高标准农田,构建生态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农技人才的关键作用,促进耕地土壤修复,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要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减少对耕地的污染,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等情况发生。此外,深入研究全国不同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与模式,构建全覆盖的保护性耕作体系。要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等其他重点任务。协调各地类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以综合效应最大化为导向,最大程度做到耕地的生态保护,提高粮食安全。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