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在专题询问中,针对如何在粮食生产整个链条中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相关财政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门负责人分别作出了回应。
抓好农产品质量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吃得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吃得营养安全”则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如何在种子研发、田间管理、运输、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确保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有关部门将在保障粮食数量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指导服务,着力推进粮食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将通过强化育种创新调结构。加大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实施力度,着力选育一批产量高、性状优、抗性好的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强筋弱筋小麦以及优质食味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优质品种,多产粮、产好粮。同时,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着力解决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并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避免因储存不当造成品质下降。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对保障粮食质量安全而言,田间管理非常重要,产后的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也同样重要。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粮食标准体系,强化全链条粮食质量安全管控,构建多层次检验监测体系,下一步,还将认真做好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监督执法、处罚问责等工作,指导地方进一步强化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压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更大力度抓好粮食质量安全,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强化种粮收益保障 鼓起“钱袋子”装满“米袋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粮食连续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以及产粮大县“粮财倒挂”等问题仍突出,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从三方面谋划一批实招硬招。一是政策保本稳收入。重点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稳定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落实好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推进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二是经营增效提收益。重点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多措并举降成本、提效益。三是利益补偿增动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制度化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重点加大中央财政对主产省的倾斜力度,推动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支持主产区建设一批链条完整、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粮食产业集群、产业园,提高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近年来,财政部门全力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支持实施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对主产区产粮大县实现粮食保险全覆盖等举措,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同时,持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资金额度实现“18连增”,获奖产粮大县达1000多个,粮食产量占全国80%左右,有力调动主产区积极性。为支持鼓起农民和主产区的“钱袋子”,更好地装满国家的“米袋子”,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力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水平,让农民有钱赚、有奔头。一是坚持并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切实发挥政策托底作用。二是加强并完善种粮奖补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政策,确保广大农民直接受益,继续安排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稳步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加大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让主产区得实惠、有发展。一是完善农业相关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体系,巩固“产得多、奖得多”的激励成效。三是配合相关部门支持加强产销协作,使产销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销区粮源更加稳固。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前提和根本,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指出,近两年,全国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各类园区“圈占”、闲置浪费耕地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点多面广时有发生,宜耕的后备资源越来越少等。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坚持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采取过硬实招,切实守牢耕地红线。一是稳住耕地总量,加快推进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把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县、乡,对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二是优化耕地布局。推进实施经济奖惩措施,遏制“北粮南运”局面进一步加剧,因地制宜推动耕地下山、果树林木上山上坡,促进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三是严控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着力盘活存量,推进以“存量”换“增量”,以“地下”换“地上”,以资金、技术换空间,从源头上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对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据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对1200多处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体系,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7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7亿亩,增加粮食产能约190亿斤;新建30处大型灌区,预计可新增灌溉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80万亩,增加粮食产能约70亿斤。同时,不断健全流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强化防洪抗旱基础,提前储备抗旱水源,全力保障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将水旱灾害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