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李强出席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
李克强同志生平照片 ...
李克强同志生平 ...
从愿景到现实,习近平诠释“一带一路 ...
刘国中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 ...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坚持问题导向 守护粮食安全

时间:2023-11-06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2.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再次强调,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关乎14亿多中国人的生活,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务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2012年相比增幅约为3.47%,粮食产量增幅约为12.14%。

  具体到区域而言,各粮食大省因地制宜,成绩可圈可点。比如,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粮食产量1/5以上。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5年粮食产量超过1500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1/9,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也均居全国第一,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又如,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同样表现不俗,2022年其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黑龙江,位居全国第二。

  不过,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客观上给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同时,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有所增多,粮食作物病虫害也连年发生且数量增多、范围加大,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不足,育种全链条创新不够,农机研发及应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耕地使用细碎化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难以通过规模化经营形成比较优势,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统筹施策,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针对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应切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效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根除耕地撂荒现象。同时,坚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

  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近年加大的现实,需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改造建成适宜耕作、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针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粮食作物品种,握紧农业“芯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

  鼓励更多更好的政策进行精准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支持的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业资金更多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产区。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激发粮农内生动力。同时,科学构建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垦托管和示范带动作用。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