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开局之年,随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国央企及其他企业等各主体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落地举措。
2023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强调中央企业要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产业布局优化、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激发人才创造创新活力动力的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北京、上海、山东、海南等等多地政府也在加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筹划并落地了一批引领性和带动性较强的重大项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家及各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和升级的要求,也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
数字经济是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是助推各行各业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面发展繁荣的推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抓手。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数字中国建设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建设数字中国需要在各行各业发力,也就是要通过数字技术(如数据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等)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各环节的活动进行赋能,进而更好的创造价值。而数字技术的实现必须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数据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各种终端设备、传感器设备、应用软件等,需要新材料、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进行赋能;网络技术的实现离不开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和存储以及节能环保的数据中心,需要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新能源等产业进行赋能;计算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各种算法以及强劲算力的支撑,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产业进行赋能等等,这些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范畴。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中国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发展的均衡与持续,这离不开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聚集与重构。
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探索发展数字经济的创新举措,探索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聚集资源、招商引资、吸纳人才,重构地区的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新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例如,2022年起,杭州聚力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增长引擎;2023年10月,海南研究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数字强省”建设工作,指出要围绕服务海南自贸港四大主导产业,统筹考虑“数字强省”和“智慧海南”建设,不断补齐短板、打造长板,稳住存量、引进增量,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中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等等。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的全方位经营管理活动,实现降本和提质增效;还需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国央企而言更为重要。例如,《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3年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国务院国资委正在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0月4日,国资委发布消息称,今年1至8月份,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超8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有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可以看出,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单单是一个主体的事情,而是要把自身的转型事业同地区、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协同起来,共同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做好产业和社会协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仅仅考虑产业和企业自身的问题,更需要做好产业和社会协同、共同发展的问题。近些年,某些地区尽管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下足功夫,但经过若干年的招商引资,相关产业资源和人才还是难以引入,如某国家级园区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协同、共同发展的问题思考清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各种战略性资源的支撑与赋能,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缺一不可。从宏观层面看,一个地区不具备吸引人才的动力,资金、技术、市场都是很难跟进的。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在产业生态基础之上,需要包括人文社会等环境因素的赋能在内。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在拓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也应该更多的和自身的主业相互协同和赋能,同时更好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关联企业的发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