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次次完成了“大国储备”“天下粮仓”的历史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贯穿到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全方面,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有力加强国家粮食安全领导体系
我们持续深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体系。为了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应积极推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领导管理体系同时写入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
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的专项整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一系列危害国家粮食安全的涉粮腐败问题,有力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在粮食系统加强党的领导、重视党的建设,真正扛起“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
加快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体系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将其安装上“保险丝”,也就是将粮食安全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的法治体系建设。
粮食安全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凸显。2015年,首次将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意味着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
粮食安全的法律体系初步建成。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阶段均能找到粮食安全治理的法律依据。
粮食安全立法修规有新进展。2023年9月7日,《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耕地保护法》等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即列入第一类项目“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其中《粮食安全保障法》已提请审议。基于立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国家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底板”作用,建议在保证立法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在既处理好专法治理,又同时解决好法律衔接、多法协同、关系处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耕地保护法》等。《粮食安全保障法》是粮食安全的“龙头法”,《耕地保护法》是粮食安全的“保驾法”,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法律。
合理布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国的粮食安全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必须在这个战略方向的指引下,科学布局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一是要牢牢掌握以我为主的战略主动,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端稳饭碗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时时刻刻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二是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战略依托,即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目标。
三是不断夯实确保产能的战略基石,即在尊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律的前提下,守存量、求增量。
四是综合考量适度进口的战略平衡,即根据国际局势,利用世界眼光审时度势,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度把控粮食进口的品种和数量,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并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五是紧紧抓住科技支撑的战略支点,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积极推动藏粮于技,在粮食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和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科技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粮食产业效率和效益以及在助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起到更强的支撑作用。
不断健全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体系
在全球粮食危机频发的新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现有的政策体系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就追求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有效率并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而言,仍需不断健全粮食安全生产、流通、储备等环节的政策体系。
在粮食生产政策方面,不仅涉及土地、水资源等配置问题,也包括生产投入、生产组织和流通储运等多个方面,因此应逐步健全以农业投入、价格支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为重点的多元化支持政策体系。
在粮食流通政策方面,不断健全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为基本格局的粮食流通政策体系,确保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两者利益均得到保护,实现从传统粮食物流到现代粮食物流的转变,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又规范了粮食市场运行,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粮食储备政策方面,在中央、省、地县三级储备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政府储备、社会储备的体制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布局粮食储备设施区域和提高绿色储粮设备的相关政策体系。
科学设计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体系
粮食安全应急体系的科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不同层级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还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政府和社会的良好合作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高度参与,使预案体系的覆盖、储备能力的提升、供保网络的分布、市场监测的重点等应急管理的设计更合理有效。
一是覆盖面更加广的应急预案体系。可以考虑在当前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将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延伸至重点乡镇和街道,确保从上至下的应急演练和应急实战有章可循,使各级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更加明确、应急预案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明显提升的应急储备能力。在确保原粮储备充足的前提下,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储备应具备至少满足15天消费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切实提升应急储备能力。
三是遍布全国的应急保供网络。在全国各地现有5.6万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储运企业和供应网点的基础上,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应急保供网络。
四是更加灵敏的市场监测预警。利用基本覆盖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1万个各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不断完善包括市场供求与价格监测、市场动态分析、库存分析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高效灵敏、动态掌握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