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
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要更深层次嵌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为前提,加快探索皖沪合作多层次对接机制,积极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各市及城区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合肥与南京、杭州、上海等都市圈协同发展。二要以“双循环”战略为路径塑造发展新格局。积极建设高水平开放经济,抢抓“一带一路”和RCEP签订新机遇,全方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定制包机”出口新业态新模式,构筑“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引资平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三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东数西算”枢纽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科创合作交流,实现安徽与沪苏浙在联合攻关、专家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联合共建,辐射带动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以前瞻性科创催生新兴产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同时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一方面,推动缩小区域内发展差距。落实皖北结对帮扶方案,积极打造“6+2+N”产业承接平台,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激发皖北欠发达地区发展潜能;加快发展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大力推进茶叶、果蔬、木本油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搭建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安徽示范平台,同时挖掘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独立工矿区等特殊地区转型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复制推广铜陵“树随地走,谁栽谁有”等政策经验,助推特殊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给予重点监测,避免规模性返贫以及新致贫现象发生;充分借鉴皖北农村地区较为成熟的“和县蔬菜”“砀山酥梨”等成功经验,以新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产销供应链,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区位优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毗邻大城市县城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发展综合实力。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要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强航道、水利、铁路公路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供储销体系,推进两淮坑口、沿江改扩建、电网精准切负荷控制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智力计算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推进5G网络重点区域全覆盖,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积极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合肥超算中心、芜湖长三角数据湖产业园、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拓展互联网、大数据等应用场景,以新型基础设施倒逼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全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
其一,深化与沪苏浙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对接机制。打造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平台,探索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区域医联体,打造健康长三角。其二,在长三角核心城市积极推动一体化协同服务标准化试点。加速长三角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数字江淮建设完善“皖事通”平台功能,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询服务,促进居民享受异地医疗、异地养老等民生服务,力争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实现跨城市、跨区域的居民“一卡通”服务。其三,改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加大对皖北与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发挥县城支点作用,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基层下沉。
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要分类探索省内不同地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研究测度安徽市(县)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支持各市(县、区)因地制宜制定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方案措施。如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及肥西、肥东、湾沚、当涂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建设省级共同富裕试点市(县、区);在较落后地区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欠发达革命老区等地区加快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安徽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可复制可推广实践经验。要合理汲取先进省份和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制定安徽在高质量发展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打造安徽共同富裕样板。例如,融合浙江“山海协作”战略经验和安徽自身发展实际,持续加强发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省内较强城市辐射能力,沿皖江地区打造发展中心轴,放射式带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发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