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战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撰文指出,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这一重要论述,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对于大国“粮”策以及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的巨大成就,丛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世情国情粮情,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粮食安全制度日益健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出建立全方位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部署;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等方面重要文件先后出台。制定修订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种子法、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央政府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构成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责任体系。
二是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粮食储备实力不断增强。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完善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框架。新建、改造和提升了一批粮食仓储设施,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规模、布局,加强政府粮食储备管理,全面摸清库存家底,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四是粮食流通体系持续完善。我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多元经营主体购销格局基本形成,政策性收购托底作用有效发挥,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卖粮难”。“两横六纵”八大跨省粮食物流骨干通道打通,原粮散粮运输、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加强粮食供应保障网络建设,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精准落实粮食市场调控措施。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科学准确把握粮食安全新形势新要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丛亮提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国内生产能力、必要的储备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掌控能力上来。”丛亮认为,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在新发展阶段,粮食安全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坚持党政同责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