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时间:2023-04-0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南宁日报

2.jpg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粮食供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再加上当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我们只有始终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保障。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共同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关于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2021年,“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首次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行政法规中予以明确。“米袋子”不仅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这有利于我国持续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端牢中国饭碗,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落细。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增。这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层层压实责任和义务,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户(主体)、地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确保粮食种足种满不撂荒。真正把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使种粮能赚钱,才能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对考核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要根据规定进行通报、约谈和问责等处罚,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水稻、稳小麦、稳玉米、扩大豆。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保农产品供给数量,也要保品种多样、保质量安全,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严格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就要求耕地保护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切实稳住耕地数量,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肩负起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严守耕地红线,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好耕地全流程监管,坚决防止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有效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积极探索建立“田长+法院长”“田长+检察长”“田长+警长”等协作机制,不断织牢织密耕地保护网。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千方百计提升耕地质量,通过水肥利用、土壤调理等提升土壤肥力;通过实行农药和化肥负增长行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置、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等,保障农业的清洁化生产;通过轮耕、休耕等恢复地力,防止耕地退化、地力枯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升粮食产能和农田抗灾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的管护,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主体,已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实施主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实施主体为所在的村委会。

  积极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科技赋能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有限,技术进步无限。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要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推动种业发展,抓紧培育具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的核心,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优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良种覆盖率。加快培育应用一批耐盐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及其配套关键技术,使“盐碱地”变“粮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切实稳定粮食总量和提高粮食品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推广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保障农业安全。立体种养是粮食生产未来的大趋势。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如“稻鱼”“稻鱼螺”“稻虾”等,引导各地创新种养模式,实现稳粮增效和生态循环发展。

  全力推进节粮减损,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节粮减损就是增产保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储存和运输环节、加工和包装环节、消费环节分别约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的27%、33%、9%和31%。以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亿公斤为例,节约减损1个百分点就有68.285亿公斤;而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仅比2021年增加36.8亿公斤,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日益增大,可见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全社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生产播种环节,节约用种;收获环节,减少田间地头损耗;储存环节,及时晾晒烘干,科学储粮,避免粮食变质和虫害;运输环节,完善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探索应用粮食高效减损物流模式;加工环节,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餐饮消费环节,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形成个人、家庭、学校、单位食堂、餐饮服务经营者等人人参与的节粮氛围,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