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

时间:2022-10-25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光明日报

4.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开创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没有实体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也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因此,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还是要抓实体经济。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在手里。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就不能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使占世界18%的人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没有强大物质基础支撑,我们也难以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崛起。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导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向着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不断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充满新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发展阶段。回顾历史,实体经济始终都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根源是结构性失衡,包括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都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以应对。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发展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作一个国家通过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国家的过程。工业化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驱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提高、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进过程,其实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实体经济最核心、最主体的部分是制造业,因此,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无疑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工业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以推动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制造业总量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体经济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虽然中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实现新型工业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工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与工业化进程相比较,我国的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相对滞后,这都制约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供给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还存在众多“核心能力短板”“关键能力短板”和“基础能力短板”,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有待突破,总体表现为我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是航天大国、交通大国而不是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都需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逐步解决,决不能过早和过快“去制造业化”“去工业化”,出现经济结构“脱实向虚”趋势,否则无法实现实体经济从大到强的转变,进而会影响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经济体系中,产业体系发挥了创造供给、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这也是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主要着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任务。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同时要把握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物联网发展和高效畅通的物流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

  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促使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条件和综合实力,具体体现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动力和基础软件等方面。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一直是短板,所谓“卡脖子”问题大多来自产业基础能力方面的不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和地位,我国产业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韧性,是指当产业受到外界巨大冲击时能够迅速恢复的能力,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产业链韧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对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等各方面举措,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战略性资源保障水平。

  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定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住先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高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重点一方面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与此同时,注重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逐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加快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水利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通信网络、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有效支撑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其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必须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融资结构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黄群慧,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