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吃饭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说。
聚焦18亿亩红线
报告中再次重申的18亿亩红线引起大家关注,对此,钟钰做出了解读,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18亿亩耕地红线,这也是18亿亩红线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统计局和原农业部基于当时人口、粮食亩产与复种指数等综合因素,计算出要确保2010年到2030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则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现在我们的口粮100%自给。实际上,目前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已经超过18亿亩这个数字,但依旧采用18亿亩作为口径,也是为了产生紧迫性,这是一个警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表示,尽管我们的实际耕地面积超过了18亿亩这根红线,但是我国的耕地资源并不算富足。18亿亩耕地,确保了我们中国基本口粮的安全,近乎100%的自给率,但稍微有点进出口调节,主要是大豆和玉米。
“18亿亩红线在几个五年计划里都多次强调,它作为我们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提出这个底线很重要,至少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手上,放中国粮。这使得在粮食安全方面,单在狭义的数量安全上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和制度性的保障。”周立说。
要守住18亿亩红线,保护耕地是关键。
钟钰表示,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的生活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刻不容缓,彰显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中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台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和“进出平衡”等措施,特别是2022年“一号文件”再一次强调要实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政策。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对于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提到,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周立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到2021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八连丰”,包含三种主粮的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粮食储备水平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首先是抓好粮食生产任务。
钟钰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打牢“中国饭碗”底座,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最近连续7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和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
钟钰进一步解释,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即由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进一步升级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有的地方探索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四位一体”的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成员单位的粮食安全责任与任务。
“此外,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产稳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钟钰说。
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种粮收益的政策举措。“其中包括强化种粮农民市场预期,关键在于‘强化’粮价,以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是国家兜底粮价、保护农民合理收益的有效举措,还包括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改革与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等。”钟钰介绍道。
同时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要保持高效流通。丛亮在记者会上提到,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同时,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藏粮于技”
益海嘉里方面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益海嘉里金龙鱼一直以来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藏粮于技”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体现大国粮油企业的担当。
“早在2009年,益海嘉里金龙鱼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借助科研力量创新研发出‘水稻循环经济、小麦精深加工、大豆精深加工、棕榈油精深加工、油脂副产品绿色加工利用’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将宝贵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业和农产品由粗放种植向精准生产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益海嘉里说。
新希望方面也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饲料加工企业,粮食是新希望六和的主要生产原料。当前,我国高度重视节粮工作,节粮计划就是我们回应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行动。
新希望方面告诉记者,为践行节粮计划,主要围绕配方、数字化改造、养殖等方面开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改善,消费者对肉食需求的增加,饲料需求不断增长。为了节粮、降本,多元配方、少用豆粕成为行业共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提效、开源、调结构”等综合措施。在仓储环节,我们做了一些数字粮仓的尝试,以提高管粮储粮水平,达到节粮效果;在运输环节,将一部分传统的散粮发运改为集装箱发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物流环节的损耗;在加工环节,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致力于持续降低原料损耗。养殖节粮则是通过优化育种,寻求繁殖性能、饲料转换效率最优的品种来减少养殖耗用;通过精准饲喂,严格根据猪牲口不同阶段所需营养精准投料,精细管理,减少饲料浪费。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通过饲料配方优化、饲喂技术、数字技术的提升,推动‘产-购-储-加-销’等环节的高效衔接,实现全流程、全系统的节粮目标。”新希望表示。
周立认为,从粮食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上看,“端好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粮食政策,会一直持续到 21世纪中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应当持续存在。
同时,粮食安全观念正在升级拓展。周立告诉记者,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推动了中国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食物体系(Food Systems)转型。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审视粮食安全的视角要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型 。粮食安全观念的升级扩展,不仅显示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决心与能力自信,也表明了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食物安全的积极力量 ,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