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
李强在新疆调研时强调:彰显特色优势 ...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夯实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

时间:2022-03-22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广州日报

2.jpg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已然上升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只有以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才能够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说来,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扎实推进、久久为功。

  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

  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是在我国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题转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我们讨论共同富裕问题最宏大的时代背景。关于这一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曾经做过简明扼要的表述:“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表述亦可说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实践主题的时代背景的精当阐释。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前半程我们集中着力解决的是“富起来”,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那么,今天围绕如何“强起来”,需要我们从社会有机发展的综合视角去布局谋篇。具体说来,“强起来”所指向的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发展质量的系统性考量。尤其是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例如发展的质量不高,发展的共享性不够、发展动力不足等。另外,我国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亟待补齐,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些现实问题也提醒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充分估计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循序渐进,切实通过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在安民、富民、乐民方面做好文章,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在人文关怀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行。

  共同富裕面向人的全面发展

  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这就表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而共同富裕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其具体实践中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心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给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对应于人之不同的需求层次,物质的富庶与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更便捷,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精神充实问题,所以人类需要人文精神的介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满足了人的肉体生理需求,精神世界满足了人的主体精神需求。而谋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正是社会作为有机体的内在要求。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的合理指向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而精神上强的根本标志是思想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统一无疑应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克服注重物质而轻视精神的片面性发展。当代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一些的矛盾与问题。如我们在发展中也同样出现了普遍重视技术经济而忽略人文精神的现象。一些场景下,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物质享受欲的泛滥,又一度衍生出某些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失衡、诚信危机问题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建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应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目的性指向,以此来赋予社会发展以恒常的价值与意义,确保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

  其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拓展人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与全面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只有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关系。前现代文明主要处于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经济形态中,个人没有独立性,不可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人。当今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发展时代,每个人需要自觉参与普遍交往,建构合理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日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会获得多方面的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

  再次,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着眼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提升。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对生命质量的彰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进入全面小康的步伐,我国恩格尔系数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角度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是对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准指数,尤其是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要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领域,持之以恒地在全体公民中实施道德培育,使每个国民葆有强健的体魄、昂扬的斗志以及自信的心态,真正经历精神富裕的洗礼。

  努力夯实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提出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总书记强调,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涵,“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显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力量,也是关键变量,努力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才能够明确社会发展方向。

  首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导。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它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是推动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够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道德基础,助推共同富裕成为强大的文化符号,使共同富裕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并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美好心愿与奋斗目标。

  其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还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不断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当下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优质内容供给有待丰富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不够充分,公共服务与设施较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高品质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尤其需要补齐短板,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真正使每个人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个体精神觉悟的提升和社会精神生活的向上,真正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

  再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向美向善的社会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自觉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辅之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可以提升人民的审美素养,达到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目的,为共同富裕注入文化发展动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冀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