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促进共同富裕“扩中”十解

时间:2021-12-3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在变革中向前推进,一段历史的跃迁总在量积中实现质变。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走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形态。实现这样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既是关键一招,也是必由之路。

  社会发展表明,中间阶层在所有现代国家崛起进程中,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较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谈不上富裕;如果没有较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体,谈不上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扩中”扩什么、怎样扩?这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问题,更是改革发展问题、社会治理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务实地办,打好“扩中”组合拳。

  记得早些年,有人用“苦瓜”和“甜瓜”来生动比喻下山脱贫带来的变化,他们说:“下山前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下山脱贫了都是一根藤上的甜瓜。”从低收入群体迈向中等收入行列,实质上也是“苦瓜”变成“甜瓜”、“甜瓜”变得更甜的过程,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丰厚,日子越过越红火。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甜瓜”到底有多甜,一定水平的稳定收入是基本“糖分”,只有达到相当比例的“甜度”,“甜瓜”才能有足够的甜味。

  让“甜瓜”更甜,不同群体需求各异,需要精细化作业,因人因地施策,把这本大账算清楚。要弄精准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边界线在哪里,搞明白有多少人已经“入群”了,有多少人踮踮脚尖就够得着,还有多少人仍徘徊在“圈外”,要允许“圈内”的人存有差异。对那些仍处于低收入群体的,要给予更多的“阳光雨露”、养分供给;对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要做好疏藤搭架,让他们更好地往上生长。总而言之,“扩中”既要让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更要让人民群众有感,让美好生活惠及面更宽更广。

  有人感慨,中等收入群体就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自己好不容易实现了10年前定下的“小目标”,可放眼一看还是没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亦或是当年自己“稳坐钓鱼台”,可10年后发现又滑出了这个群体。究其原因,在于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下限和上限都会相应发生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长久坐庄”。

  中等收入群体是发展的产物,往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里,那些收入保持在中等水平、就业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宽裕的群体,脱离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都是不切实际的。其衡量标准因国情省情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是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同步提高。作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地方,要按照整体上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针对发展程度和人口结构变化,动态合理确定中等收入标准,把普遍标准与国家发展、省域实际、百姓生活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更高收入。

  放到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规模要足够大,而且内部结构也应更优化。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据统计已有4亿多人、1.4亿多个家庭达到了中等收入标准,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从比例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只有三成左右,离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而且,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较大部分刚迈过中等收入的下限,滑出中等收入群体、跌入低收入群体的风险较大。仅用数量单一维度来衡量,“扩中”的含金量就会打折扣。

  数量、质量和结构共同构成“扩中”的立体坐标,要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把更多功夫下在质的提升上,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固。要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高新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城镇居民的工资增长。要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促进劳动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协同发力,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提质,让更多的资源变为资产、财产变为财富,把整个社会打造为成色更足的“金橄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回溯历史,社会工业化之前的传统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由小生产者、农场主和商人构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新兴的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由商业精英、行政人员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资深人士构成。进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趋势愈加凸显,高素质劳动群体俨然是“扩中”的基本盘。“知识就是力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也非言过其实。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高度契合,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愿景内在统一。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能力素质,就是提升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提升中高收入群体的能力素质,就是提升他们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在这方面,可挖掘的潜能很大,像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甚至包括新生代进城农民工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要深耕诸如此类的重点群体,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不断壮大“白领”与高级“蓝领”队伍。也要尤其关注相对贫困人群或困难群体,他们不仅收入少,也少有财产和人力资本,缺少发展和创收能力,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人口市民化转移,拓展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扩中”成果。

  中等收入群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是供给的重要提供者,也是需求的重要创造者;既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也有持续的消费能力,是购车买房、休闲旅游、优质教育医疗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稳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应对外部市场萎缩、打造内需主导型的自主增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十分重要。

  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市场很大,大就大在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前,以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基本支撑的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强大、最具活力的发展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并逐渐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未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必将更为惊人,其影响将更加深远。要在更大的格局下看待“扩中”、谋划“扩中”,把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有恒产者有恒心”。先秦时期,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之道,孟子回答说,老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稳定的收入,就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政体是最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发展的受益者,往往对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的认同感更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更加期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群体越是壮大,越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善治,激励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学中有个“木桶理论”,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漏洞就装不了水。“扩中”既是为了把收入的短板拉长,也是给社会发展加固底板。奋进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每个人都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收入基础,社会和谐稳定的“底板”就不够结实。

  当前,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是看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恰如逐渐张满的船帆,扬起这张迎风而上的巨帆,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都动起来、加把劲。置身“扩中”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参与者、推动者,没有旁观者、坐享者,政府、企业、个人、社会都要找准各自的跑道,让各方潜能从“物理叠加”,变为“化学反应”,点燃“扩中”的强劲发动机。

  “扩中”不是一张统考卷,考生不同,拿到的试卷也不一样,政府、企业、个人、社会都要开动脑筋答好自己的题,考出高分答卷。比如,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为“扩中”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要把自身生产经营搞好,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来源。个人要加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创造社会财富的本领。社会要形成“扩中”的良好氛围,形成中国特色财富伦理价值体系,广泛倡导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理念风尚,让财富变幸福。

  “扩中”等不来、要不来,只有社会发展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分到每个人手中的“蛋糕”才可能足够多。社会总体财富的积累是“扩中”的基本条件,要持续做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加”的文章。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比重的42%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超过60%,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这表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扩中”的硬道理。

  做大“蛋糕”要靠“众人拾柴”,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无论是促进“收入增长”还是“社会平等”都必须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市场主体是创造财富最重要的平台和提供就业岗位最主要的载体,据统计,仅民营企业就解决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要坚持稳企业与稳就业相统一,推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为亿万家庭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社会财富更加厚实、更可持续的活水源头。切好“蛋糕”,关键要打通三次分配互促的通道,在初次分配“造血”和再分配“供血”基础上,加强三次分配的微循环“输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扩中”是社会财富双向流动的过程,财富流入越多、流出越少,老百姓挣得多、额外负担少,“扩”得就越快、越好。从现实情况看,已有的中等收入群体处于门槛附近的比例较高,一旦遇到经济发展波动或因灾因病等不可预见因素,就可能掉队出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防止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掉出去。

  扎紧防止中等收入群体财富流失的“篱笆”,重中之重在于强化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托底功能。要协同推进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慈善制度创新,稳定收入预期,减轻负担压力,完善兜底体系。税收越来越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工具,要健全有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探索以家庭收入为基本核算单元的征税体系。人均房产价值要远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要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放在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上,减轻家庭负担。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是每个家庭的主要支出,要系统性重塑这方面的政策工具,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发展教育、医疗等准入和激励制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合力破解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让“扩中”扩得了、留得住。

  当前全世界都在看,进入第二个百年的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车可鉴,殷鉴不远。一些国家之所以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顾时代变化而选择“躺平”,片面强调高福利最终养“懒汉”,是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全社会携手跨越,仅凭少数跨过去是实现不了的。正好像团体比赛,不在于第一个撞线的人有多快,关键看大多数人能否跑出好成绩。

  “扩中”不仅是经济社会运动的过程,也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培育和风尚塑造。假如以“搬砖”“摸鱼”自居,不可能随随便便成为被“扩”的对象。与物质财富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相比,精神富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更加重要、更为持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劳动致富、创新致富的富裕观,积极培育依靠奋斗实现更高收入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绿色简约生活的文明观,激励人们各尽所能迈向中等收入行列,在共同富裕的跑道上开足马力跑起来。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