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在变革中向前推进,一段历史的跃迁总在量积中实现质变。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走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形态。实现这样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既是关键一招,也是必由之路。
社会发展表明,中间阶层在所有现代国家崛起进程中,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较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谈不上富裕;如果没有较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体,谈不上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什么是中等收入群体?“扩中”扩什么、怎样扩?这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问题,更是改革发展问题、社会治理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务实地办,打好“扩中”组合拳。
记得早些年,有人用“苦瓜”和“甜瓜”来生动比喻下山脱贫带来的变化,他们说:“下山前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下山脱贫了都是一根藤上的甜瓜。”从低收入群体迈向中等收入行列,实质上也是“苦瓜”变成“甜瓜”、“甜瓜”变得更甜的过程,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丰厚,日子越过越红火。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甜瓜”到底有多甜,一定水平的稳定收入是基本“糖分”,只有达到相当比例的“甜度”,“甜瓜”才能有足够的甜味。
让“甜瓜”更甜,不同群体需求各异,需要精细化作业,因人因地施策,把这本大账算清楚。要弄精准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边界线在哪里,搞明白有多少人已经“入群”了,有多少人踮踮脚尖就够得着,还有多少人仍徘徊在“圈外”,要允许“圈内”的人存有差异。对那些仍处于低收入群体的,要给予更多的“阳光雨露”、养分供给;对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要做好疏藤搭架,让他们更好地往上生长。总而言之,“扩中”既要让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更要让人民群众有感,让美好生活惠及面更宽更广。
有人感慨,中等收入群体就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自己好不容易实现了10年前定下的“小目标”,可放眼一看还是没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亦或是当年自己“稳坐钓鱼台”,可10年后发现又滑出了这个群体。究其原因,在于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下限和上限都会相应发生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长久坐庄”。
中等收入群体是发展的产物,往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里,那些收入保持在中等水平、就业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宽裕的群体,脱离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都是不切实际的。其衡量标准因国情省情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是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同步提高。作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地方,要按照整体上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针对发展程度和人口结构变化,动态合理确定中等收入标准,把普遍标准与国家发展、省域实际、百姓生活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更高收入。
放到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规模要足够大,而且内部结构也应更优化。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据统计已有4亿多人、1.4亿多个家庭达到了中等收入标准,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从比例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只有三成左右,离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而且,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较大部分刚迈过中等收入的下限,滑出中等收入群体、跌入低收入群体的风险较大。仅用数量单一维度来衡量,“扩中”的含金量就会打折扣。
数量、质量和结构共同构成“扩中”的立体坐标,要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把更多功夫下在质的提升上,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固。要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高新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城镇居民的工资增长。要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促进劳动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协同发力,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提质,让更多的资源变为资产、财产变为财富,把整个社会打造为成色更足的“金橄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回溯历史,社会工业化之前的传统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由小生产者、农场主和商人构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新兴的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由商业精英、行政人员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资深人士构成。进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趋势愈加凸显,高素质劳动群体俨然是“扩中”的基本盘。“知识就是力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也非言过其实。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高度契合,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愿景内在统一。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能力素质,就是提升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提升中高收入群体的能力素质,就是提升他们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在这方面,可挖掘的潜能很大,像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甚至包括新生代进城农民工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要深耕诸如此类的重点群体,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不断壮大“白领”与高级“蓝领”队伍。也要尤其关注相对贫困人群或困难群体,他们不仅收入少,也少有财产和人力资本,缺少发展和创收能力,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人口市民化转移,拓展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扩中”成果。
中等收入群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是供给的重要提供者,也是需求的重要创造者;既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也有持续的消费能力,是购车买房、休闲旅游、优质教育医疗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稳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应对外部市场萎缩、打造内需主导型的自主增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十分重要。
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市场很大,大就大在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前,以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基本支撑的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强大、最具活力的发展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并逐渐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未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必将更为惊人,其影响将更加深远。要在更大的格局下看待“扩中”、谋划“扩中”,把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有恒产者有恒心”。先秦时期,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之道,孟子回答说,老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稳定的收入,就有坚定的信念、稳定的思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政体是最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发展的受益者,往往对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的认同感更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更加期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群体越是壮大,越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善治,激励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学中有个“木桶理论”,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漏洞就装不了水。“扩中”既是为了把收入的短板拉长,也是给社会发展加固底板。奋进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每个人都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收入基础,社会和谐稳定的“底板”就不够结实。
当前,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是看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恰如逐渐张满的船帆,扬起这张迎风而上的巨帆,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都动起来、加把劲。置身“扩中”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参与者、推动者,没有旁观者、坐享者,政府、企业、个人、社会都要找准各自的跑道,让各方潜能从“物理叠加”,变为“化学反应”,点燃“扩中”的强劲发动机。
“扩中”不是一张统考卷,考生不同,拿到的试卷也不一样,政府、企业、个人、社会都要开动脑筋答好自己的题,考出高分答卷。比如,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为“扩中”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要把自身生产经营搞好,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来源。个人要加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创造社会财富的本领。社会要形成“扩中”的良好氛围,形成中国特色财富伦理价值体系,广泛倡导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理念风尚,让财富变幸福。
“扩中”等不来、要不来,只有社会发展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分到每个人手中的“蛋糕”才可能足够多。社会总体财富的积累是“扩中”的基本条件,要持续做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加”的文章。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比重的42%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超过60%,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这表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扩中”的硬道理。
做大“蛋糕”要靠“众人拾柴”,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无论是促进“收入增长”还是“社会平等”都必须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市场主体是创造财富最重要的平台和提供就业岗位最主要的载体,据统计,仅民营企业就解决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要坚持稳企业与稳就业相统一,推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为亿万家庭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社会财富更加厚实、更可持续的活水源头。切好“蛋糕”,关键要打通三次分配互促的通道,在初次分配“造血”和再分配“供血”基础上,加强三次分配的微循环“输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扩中”是社会财富双向流动的过程,财富流入越多、流出越少,老百姓挣得多、额外负担少,“扩”得就越快、越好。从现实情况看,已有的中等收入群体处于门槛附近的比例较高,一旦遇到经济发展波动或因灾因病等不可预见因素,就可能掉队出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防止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另一部分人掉出去。
扎紧防止中等收入群体财富流失的“篱笆”,重中之重在于强化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托底功能。要协同推进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慈善制度创新,稳定收入预期,减轻负担压力,完善兜底体系。税收越来越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工具,要健全有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探索以家庭收入为基本核算单元的征税体系。人均房产价值要远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要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放在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上,减轻家庭负担。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是每个家庭的主要支出,要系统性重塑这方面的政策工具,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发展教育、医疗等准入和激励制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合力破解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让“扩中”扩得了、留得住。
当前全世界都在看,进入第二个百年的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车可鉴,殷鉴不远。一些国家之所以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顾时代变化而选择“躺平”,片面强调高福利最终养“懒汉”,是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全社会携手跨越,仅凭少数跨过去是实现不了的。正好像团体比赛,不在于第一个撞线的人有多快,关键看大多数人能否跑出好成绩。
“扩中”不仅是经济社会运动的过程,也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培育和风尚塑造。假如以“搬砖”“摸鱼”自居,不可能随随便便成为被“扩”的对象。与物质财富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相比,精神富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更加重要、更为持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劳动致富、创新致富的富裕观,积极培育依靠奋斗实现更高收入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绿色简约生活的文明观,激励人们各尽所能迈向中等收入行列,在共同富裕的跑道上开足马力跑起来。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