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授人以渔”

时间:2021-10-1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北京日报

  “共同富裕”是当前的热词。何谓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路该如何走?社会上有不少讨论。

  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吃过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亏。在“大锅饭”体制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经济体系低效。我们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

  当前,一小部分人不仅财富来路可疑,而且高调炫耀,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杀富济贫”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承担企业失败的风险,社会舆论容易被“幸存者偏差”所左右,只看到成功的企业家,而容易忘记那些失败的企业家。实际上,成功企业家的高收入是以更多失败企业家的损失为基础的,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层面上,让潜在的企业家打平他们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成本。

  笔者认为,共同富裕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托底”,另一个是“提升”。“托底”就是为所有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让民众摆脱对衰老、失业、疾病和匮乏的恐惧;“提升”就是提升民众的收入能力,让所有人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收入。

  社会保障不仅是社会福利,也可以提高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因为它降低了掉入贫困陷阱的风险,民众就可以放开手脚,去从事有一定风险但回报率更高的生产活动,比如开个小店、发明一项新技术,或者开办企业等等。提升民众收入能力是“授人以渔”,让低收入群体依靠自身获得更高的收入,缩小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换言之,共同富裕不是要把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拉下来,而是要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上去。

  这样的目标,与中国人的道德观是一致的。我国古代社会就有社会保障机制。南方地区长期存在各种族田,为本族成员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宋代开始有政府承办的福利制度,救助老弱病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理想。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公平观是建立在古老的比例原则之上的。这个原则是所谓“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所秉持的公平原则,孔子、孟子、墨子以及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一个人得到的回报应该与他的能力和努力成正比。儒家和墨家更是提出了政治贤能主张,认为选贤任能是分配政治职位的原则。这些原则仍然被今天的中国人所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实施。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一次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计划经济时代强调按劳分配,但没有严格执行,而是以“大锅饭”为主。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放弃“大锅饭”,实行按要素分配,劳动、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按照它们的边际贡献获得报酬。

  从理论上讲,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宽泛的形式,因为劳动力之外的各种要素说到底都是劳动积累的产物。按要素分配不仅可以提高各种要素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市场形成合理的要素价格,指导资源的流向和配置,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

  二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渠道。按要素分配要尊重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同时也难免受到能力和努力之外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和再分配对收入和财富进行二次调节。但调节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把从企业和高收入者那里收到的税收分给低收入者就了事,而是精准地提高民众的收入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共同富裕。

  在今天的中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提升收入能力的关键,一夜暴富的草莽英雄时代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受教育水平各地不均,大城市的高等教育已经趋于普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才刚过初中。教育的阶层固化趋势明显,子女受教育水平与父母受教育水平的相关性已经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水平。

  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笔者认为,实行小学和中学各五年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不仅有利于降低中小学生的无效竞争,也有利于政府教育投入的均等化。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长期扎根农村学校,也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次分配是厉以宁先生30多年前提出来的概念,自愿是它的原则。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家做出了表率,他们积极投入我国的慈善事业,是慈善捐款的主体力量。

  但是,就促进共同富裕而言,三次分配只能是锦上添花,因为其数量毕竟有限,它更多的是体现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而不是强制性的再分配。最适合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地方,是救助社会保障无法触及的贫困领域、对高等教育和科研的资助以及引领社会的文化艺术事业。

  (作者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