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0年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470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是粮食产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产量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制约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此外,随着人口增长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未来一个时期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二是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从品种结构看,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产量有绝对保障,库存充足,但优质强筋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不足,供需趋紧。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加速,粮食消费需求呈健康化、多样化新趋势。居民口粮需求下降,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消费增长将带动饲料用粮需求增加,同时富硒、富锌、富钙等健康型粮食新品种需求上升。
三是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际粮食供应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我国虽然是粮食进口大国,但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抓好粮食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全产业链粮食安全管理。
首先,要抓住根本要害,保障粮食生产。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大关键,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一方面,要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耕地支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要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打好种业翻身仗,从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全链条各个环节发力,实现粮食增收。虽然我国粮食种子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但不可否认的是,种业也面临“卡脖子”现象,我国种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诸多短板,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如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高品质、有特殊功能的品种仍较为缺乏等。同时,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其次,要强化全产业链管理,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环节,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智慧农业”投入和实施力度;在流通加工环节,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着力健全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在国际贸易环节,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最后,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从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减少粮食损耗浪费。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强化监督管理等多方面,探索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生产收储环节颗粒归仓,加工环节物尽其用,消费环节光盘行动,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新时尚。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