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变,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变,改变了的是发展的内涵和重点。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 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尤其需要大量创业人才、大量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技工队伍。
■ 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既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既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这些要求,离不开创新。
■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牢牢把握的三个关键,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
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变,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变,改变了的是发展的内涵和重点。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大而不强”特征明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发展形势仍旧复杂,发展任务仍旧艰巨。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再接再厉,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累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在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是要依靠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体现了发展的差距,也说明我国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迫切需要投资改善的事项依然很多,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也很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国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二、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但这些资源要更好发挥作用,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都需要人才这个因素对其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尤其需要三类人才。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创业人才。从经济形态来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等优化提升的过程。而从市场主体观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则主要表现为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根据现实的资源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潜力,对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组建新企业、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创业人才的资源整合和组织行为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现实,它不仅能够在现有的资源、政策和体制环境下进行创业,而且还会通过其创业行为影响和引导各类要素的升级和改进,从而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创新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驱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都不会凭空出现,都要靠创新人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关键也要靠创新人才的支撑。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创新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作为人才资源核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工队伍。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素质技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细节决定品质,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产业升级并不是简单地以机器替代人,还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上。高技能人才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已对我国制造业品质的提升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技工队伍,让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
三、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既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既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这些要求,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总量的大小,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其人均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其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就是世界第一,但并不能阻止列强的侵略。中日甲午战争时,我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几倍,也避免不了我们战败的命运。因为那时我们的经济总量虽大,但技术水平低,生产和出口的大都是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产品,而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虽然没有我们大,但其产业技术水平高,能够生产坚船利炮。因此,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这需要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创新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国家追赶型增长,高速增长的基础主要是后发优势。但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各类要素成本大幅攀升,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传统的需求增长空间已大大缩小。特别是,由于发展水平提高了,我们许多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通过技术引进促进发展的空间变小,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档次,通过创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通过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来促进增长,也就是从过去依靠简单扩大规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
创新是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但现在这个路子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且不说我国各种要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即使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努力把成本和价格适当降低,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没有显著提高,消费者也不会买账。从近年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凡是有自己技术、品牌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效益情况都比较平稳,而那些没有技术、品牌,靠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卖苦力的企业,路子则越走越窄。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发展也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获得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
四、“三个第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深刻阐明了“三个第一”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体现了“强起来”的根本要求,表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是说发展不重要了,更不是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创新机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实现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在政府采购、补贴奖励、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创造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努力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采取措施解除创新失败者的后顾之忧。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人才活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除了从户籍管理、福利待遇、创业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之外,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用事业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实际,将其落到实处,尤其是要针对人才流动、人才激励和创新创业环境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务求取得实效。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