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纵论全面小康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12-2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山日报

  全民健康如何促进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法治作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路径参考?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12月26日,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9位各领域的领导专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迸发思想火花。

徐卸古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

  徐卸古在主旨演讲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为全面小康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基础。这次疫情中,党和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追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人,诠释了执政为民的理念。经历了这次疫情大考,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健康需求更强烈。可以说,健康中国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百姓的期待,是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

  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抗击疫情惊心动魄,使我们认识到健康是人民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疫情让大家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过去比较陌生的健康管理、健康数据以及健康文化大家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次疫情很多好的生活习惯,也得到了坚持。生物安全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预防为主表现得更重要了,我们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把预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这次疫情让大家认识到健康是全社会的事情,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老百姓共同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核心思路有五条: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李  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用法治引领改革激励创新

  李林说,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第一,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法治保障。用法治引领改革,有利激励创新,维护秩序,促进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因此,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构建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形成良好的法治运行机制,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第二,推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为阶段性目标的法治社会建设。“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阶段性目标要以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价值导向。

  第三,以高质量立法引领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立法先行,加快推进相关立法精神,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发展。对标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与时俱进地完善立法规划。

  第四,加强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是全面进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总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需强化四种意识

  杨宜勇表示,“十四五”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意义重大。

  从高质量发展主角的角度展开,我认为至少有四层意思:

  第一,对政府而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高质量发展之本,是高质量发展之源,没有真正的科技创新,就会“卡脖子”。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地方也要重视,发展不再是简单招商引资,要围绕创新开展企业服务。

  第二,从企业看,创新是决定命运的,要树立品牌意识,要有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当前国内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占比偏低。没有品牌意识、专利意识便无法创新。中山要转型,产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型。

  第三,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人的发展,要有工匠意识,企业和劳动者都要有所担当。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人和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够把工人的工匠精神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四,标准意识是高质量发展之轨。要有标准引领。没有规则制定权,没有标准意识,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高质量发展,就要紧扣“十四五”规划,紧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样才能够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地。

张红宇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原司长)

  中国饭碗必须装自己产的粮食

  张红宇表示,粮食安全事关重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产粮大国,2019年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等方面进口占比非常小。中央提出的粮食安全,我们做到了,中国的饭碗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在取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除了水稻和小麦之外,我们其他的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抓粮食安全,抓食品安全,这个是根本。我们要解决好种植业和耕地问题。2022年我们要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我们通过沙漠稻,技术革新,使我们的耕地有后备资源。我们要聚焦装备工业,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可以机械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土地产出率。要使用绿色技术,在农业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使我们的产出不变;广泛利用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赋能。

  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作为。要确定粮食安全,维持产业安全观,中国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产的粮食,尤其是小麦和水稻。

  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2021年怎样使粮食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杜晓帆

  (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文化自信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

  杜晓帆在《家国情怀:连续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主旨演讲中讲道,家国情怀的精神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以遗产为桥梁,把公众的视野引向历史的长途,吸引人们重新关注乡村的美和文明,以一种温情的、诗意的、深远的方式,长久地实现城乡的互动和乡村的振兴。

  乡村遗产对于对于中国当下社会最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价值有哪些?杜晓帆总结出“家国情怀”四个字。《人民日报》曾刊载了杜晓帆的一篇《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乡村遗产保护,最终要依靠人们对家庭、乡土的眷恋激发出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对家庭、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具体认知,理解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差异,才能更好地筑牢爱乡爱国的基础。乡村遗产从历史中走来,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其中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如治理智慧、生态贡献、文化认同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乡村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而它的活态特征,与国家、社会乃至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家国情怀的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人类社会,除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自信也非常重要。乡村社会对于中国全面小康,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文化自信起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而乡村社会、乡村遗产在构建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可以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大胆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陈凤英发表了《我国“十四五”外部环境与经济前景》的主旨演讲,她从外部环境、我国面临问题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解读了我国“十四五”所处的环境与前景。

  疫情改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在2021年可能呈现恢复性增长。在整个复苏进程中,全球经济短期呈V型反弹,因各国政府刺激政策空前,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和风险。

  中国经济呈V型反弹,在全球一枝独秀。比如,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三大产业均实现正增长,中国贸易与引资明显好于全球。只要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真正构建起创新型国家,是可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很有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将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大胆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是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范  周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

  范周在《文化赋能,产业先行,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主旨演讲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继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并进行相关部署。前者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后者则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的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关联紧密。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小康是衡量小康社会建成情况的重要指标,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乡村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须发挥文化的融合性、创意性特征,以文化创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活力,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育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新时代村民的“精气神”,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赋能乡村的主要路径是产业先行,融合发展。要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挥文化渗透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品牌,讲述新时代中国乡村故事。

严  飞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用大数据提升社会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严飞在《社会心理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期待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手段进一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案例,可分为直面紧急状态的一线群体:直接的患病者和医院的医护人员。间接受到影响的二线群体:受难者及救护者家属、相关的企业。还有就是受到广泛辐射的社会群众:受到疫情新闻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形态冲击的社会群众。从数据层面可以看到,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有面临着巨大的工作交流和压力,比如说穿着防护服,整体上对于被感染和死亡的恐惧,这类人群应该受到更大社会心理服务的关心。对于二线人群应该更加地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为救护者家属和患病者处于分离期和悲痛期,不同的时期要进行心理防护的关照。对于普通的人群来说,数据发现有将近15%的普通群众受到心理的冲击非常的强烈,产生了焦虑、紧张。这里体现了不同的差异化,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更加的大,对于这部分的年轻群体产生的抑郁需进行防护。

  政策建议方面,要在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在组织层面明确责任主体,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分工协调机制;研究方面加强理论创新,重视应用研究、提高工作科学性;人员方面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运用;推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整合共享模式。

蔡家华

  (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依靠科技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蔡家华在《打通城市“神经脉络”,构筑安全“智慧大脑”》的演讲中,围绕城市安全治理的实践和探索进行讲解。蔡家华说,佛山正在按照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方向,协同广州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多年来佛山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一直居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2019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50亿元,成功跻身于万亿GDP的城市俱乐部。

  蔡家华说,佛山选择依靠科技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通过管理手段创新,延伸城市安全“感知神经”;管理模式创新,重塑城市安全“中枢神经”;管理理念创新,打通城市安全“反射神经”,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安全管理模式试验区。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