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文化富有,全面小康的精神动力

时间:2020-08-14 人阅读 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将发挥什么作用?文化建设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哪些切实改变?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如何建设与之匹配的精神文化家园?记者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张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记者: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发挥了什么作用?

  范周:文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具体来看,文化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发展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精神文明。发挥文化作用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诉求,同时也是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构成。

  其次,以文化发展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新时代文化力量的增强,能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最后,发展文化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总量在不断增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

  公共文化服务迈上新台阶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哪些进展?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切实改变?

  范周:近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政府立足于公共文化需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具体来看,一是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稳步增加,国家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人群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为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三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

  当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领域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进一步加强。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2753个、文化馆29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997个、农家书屋64万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使得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有人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落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您认为该如何补“短板”?

  祁述裕: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贫困地区暴露出的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精神上的“贫困”又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间接造成家庭生存能力缺乏,导致贫困代际传递,这些问题要在文化小康建设中认真解决。

  当下,文化小康面临扩大总量、丰富品种、优化结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领域还存在“短板”,文化小康还面临强基础、补“短板”、促均衡的突出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效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重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依据,扩大转移支付,加快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文化需求传导机制,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变群众被动接受为人民自主选择,让群众除了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出,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练绝活、组团队、搞演出、办春晚、创品牌。改变“各自为政”、孤岛等零散格局,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城乡一体的文化网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改变小众化、近距离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

  文化消费升级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记者:文化建设核心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您认为,文化市场将如何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文化消费又该如何升级?

  祁述裕:物质生活走向富裕,消费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消费升级时代,文化消费升级象征着大众生活品质的提高乃至变革,公众期待与市场潜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呈整体上升趋势,未来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重还会增加。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

  我国文化产业有许多值得骄傲的数据:世界图书出版数量第一、电视剧制播数量第一、电影银幕数量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下一步,需要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供给方式,完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全民普法、全民科普,引导人们自觉追求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近年来我国通过“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行业蓬勃发展。

  文化小康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记者:建设与物质生活水平相匹配的精神文化家园,应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张小平: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小康还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首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的协同发展,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近年来,通过发展文化惠民项目,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城乡间公共文化的协同发展。

  其次,实现文化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有机融合,使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与文化产业化的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近年来的诸多文化消费惠民举措,提高了文化消费的便捷程度,改善了市场环境,使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容,使市场性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彰显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技术形式的相互融合,开启基于5G、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新时代,改变我国近年来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不平衡的状况。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快构建公共文化信息中心,完善配套电子设施,尤其要确保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

  第四,国家形象与公民形象互动式双向塑造。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彰显文明大国形象。国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旨在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群众可以享受到质量更优、水平更高的文化大餐,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实现国家形象与公民形象的互动式双向塑造,营造出友善互助、积极健康的文明社会风气。

  总之,文化小康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大国文明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核心价值观认同、塑造良好公民形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