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好决胜小康“组合拳”,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全力提升脱贫质量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去年底,昆明市如期实现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预期目标,全市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虽然眼下3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但全市上下依然保持指挥频道不调、责任落实不松、政策支撑不减、资金保障不降、帮扶力量不变,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全面巩固脱贫成果,铆足劲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市扶贫办主任周开龙说。为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今后,全市上下以“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为重点,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不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成果,多措并举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力提升脱贫质量。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需“战疫”与“战贫”相统筹,持续抓好增收工作,支持农产品稳生产保供应20条政策措施的出台,构建起以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为依托的稳发展、促增收体系,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帮助群众稳定增收,各地创新开展线上服务,充分发挥主城区精准帮扶作用,全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产业是支撑农村地区发展的源动力。摘帽之后,当务之急是全力提升农村群众的“造血”能力。目前,昆明市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并依托全市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今后,还将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引领,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扶持,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户至少与1个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为积极支持农户创业,帮助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还将强化金融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增强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增加群众产业收入;进一步加大对带贫成效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破解农村实体经济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困局。
为进一步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将把扩大就业总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针对脱贫群众和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开发更多、不同层次的岗位,满足就业多样性选择。加大农村地区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确保有意愿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同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创新消费扶贫方式,全面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建立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和长期稳定供销关系,构建扶贫产品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稳定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决定着全面小康是否可持续。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环保督察整改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文表示,当前,昆明市正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市将以此为契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污染防治攻坚阶段性目标完成。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将开展大气污染防控科学研究,提高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对能力,加快推进《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工作。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强化水污染防治管理,加强水质调度预警,抓好滇池、阳宗海、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地下水、重金属等污染物防治。
当前,正值昆明的雨季,全市各有关部门将继续抓好雨季溢流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染加重河道水质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巩固等工作,确保滇池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昆明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一县一业’为抓手,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全产业链园区带动,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毕强说。
毕强介绍,当前,昆明市将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将围绕花卉、林果、蔬菜、山地牧业、特色水产、中药材及茶叶、咖啡精深加工等“6+2”重点产业,持续培育打造“绿色食品牌”。下一步,将做好晋宁区、寻甸县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督导评估工作,督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组织开展好3个市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和2020年度绿色食品“10大名品”评选工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一镇一特”产业强镇,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优化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千工程”,新增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00个以上家庭农场。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力度,完成100个“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