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生活便利化,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

时间:2020-08-11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央广网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智能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活便利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广泛的智能化应用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人们感受最直观的,就是越来越便利的出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深刻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特别是“两新一重”建设投资的引领,让我们的小康生活有了更多深刻变化。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正是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人们出行条件改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究竟有什么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出行有了哪些改变?其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如何满足未来群众数字生活的新需求?就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

  记者: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深刻体验。比如人人都有的手机,除了通讯联系外,商务活动、旅行购物、监控管理等,都能一机办理,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其中数字化出行让人们感受最深。请您谈谈交通现代化建设如何影响我们的小康生活?

  岑晏青: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基础,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应用就是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关键。以春运来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委托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第三方监测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的出行距离从2016年的375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394公里,跨省出行人数比例从37%增加到43%;出行方式也从以道路和铁路为主,逐步向空铁联运、铁铁联运、铁路+自驾等多方式的联程出行转化,互联网购票比例从2016年的67%上升至2019年的81%。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给交通领域带来的变化,便捷的出行让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便利出行是数字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通信息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是实时交通信息服务。最典型的是手机电子地图,百度、高德等手机电子地图服务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城市,用户规模突破7亿人,基于手机电子地图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已从单一、静态的路径规划,逐步扩展到实时路况,以及方便出行的停车场、餐饮、酒店等智能化推荐服务。同时,以航班信息和车次信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专业领域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二是出行全程“无纸化”和换乘便捷化服务。运输企业围绕旅客出行全流程需求,大力推行线上服务,实现出行全程“无纸化”。2019年春运期间,铁路推出快速进站、网上刷脸核验和候补购票试点,民航有229家机场开通了自助值机和电子登机牌,32家千万级机场实现旅客值机安检、登机全流程电子化,公路已有98%的二级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同时,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枢纽智能化服务能力,精心优化空巴通、空铁通、铁路无轨站、异地候车、站内换乘等便捷的旅客换乘服务举措,部署联程联运系统、出行信息指示系统等。高速公路通行费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基本已覆盖全部收费口,特别是2019年底,全国487个高速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彻底解决了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长距离拥堵现象频发问题。

  三是满足不同层面个性化需求的预约出行服务。城市里,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提前预定网约车实现有计划的放心出行已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常事,自行设计旅游计划开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之选;在乡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同样在便利着人民群众的出行。

  记者:古人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望不相见”。如今人们旅行“说走就走”,“一部手机走天涯”。这种变化的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这些改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岑晏青: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在出行方面的便捷化程度有了巨大提升。这一成就不是孤立出现的,其背后有投资加大的促进,有科技进步的支撑,还体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假期结构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休闲理念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这正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具体到出行领域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的。近年来,从提升群众出行感受出发,我国投资政策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四纵四横高铁通道提前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71118主线骨架基本形成,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也是我国独有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凭借日趋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说走就走”成为现实。我认为,出行的便捷呈现出3个鲜明特征:

  一是城市间出行通勤化趋势十分显著。进入新时代,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城市间出行的品质、效率不断提升。比如: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2019年底每天对开66车次,平均20分钟一趟,全程5至6小时。再加上民航京沪快线每天约36个航班,基本上30分钟一班,全程2个小时。如此高频度和快速的高铁+民航出行条件,让北京、上海两地的商务人士早晨出发去另一个城市开会、办事,晚上返回成为常态。

  二是城市内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一方面,城市公交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公交智能化系统应用水平和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与吸引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城市交通融合发展,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迅速。总体上看,在部分城市尤其超大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和汽车租赁为辅助、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相互协调的多层次、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农村地区出行均等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系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88.8万公里,2019年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6%,“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运输网基本形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过去,如今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记者: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智能技术的运用,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在交通领域,刷脸进站、无感支付、电子客票,一系列“黑科技”的应用,从各种角度方便了群众出行,效果很好。未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群众对便利化程度的“胃口”也将进一步调高,请问如何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感受?在哪些方面还会有突破?

  岑晏青: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群众感觉到生活的便利,主要是智能方面的普及应用带来的。今后,要想进一步提升便利化,还需要继续在这方面发力,通过智能化的提升和普及,带动群众感受的提升。

  当前,全球范围已形成广泛共识的是:未来陆路交通的基本形态是“聪明的车+智能的路”,这将深刻改变交通组织、人员出行和货物运送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以及对交通工具的拥有方式。

  聚焦到出行领域,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出行是未来发展方向。据调查,目前私人小汽车日均使用次数2-3次,平均利用率很低,还要占用停车资源。而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等共享出行的认可度很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出行将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高频度、较短距离出行之选。

  自动驾驶不仅仅指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的高级阶段,初级和中级阶段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已经走进人们生活。例如:民航飞机和高铁机车都已在特定条件下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上也有车道保持、变道提醒等自动驾驶功能。自动驾驶出行不仅让出行更加快速和准时,出行过程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还能辅助人们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我国巨大的出行需求、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重视与投入,为出行领域绿色经济高效的“中国方案”创造了条件。从交通的变迁可以预见,人民群众对未来数字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会越来越强,也将为小康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