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把握好三个关系,辩证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问题

时间:2020-07-0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中指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同时也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这些重要论述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发展辩证法,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和判断,标识了中国共产党人兑现历史承诺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筹划。

现代社会普遍把发展问题提到十分突出的优先位置,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这是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基本特征。经过“有增长无发展”的生存苦旅,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意义。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首要目标,既是“两大奇迹”的标志,更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如果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康社会建设已然初见成效,那么,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明了挑战之所在,能否发现、把握和利用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十分敏锐地切中了问题,并点明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新时代的小康社会建设,致力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聚焦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突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创建一个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实现社会“高效能治理”的范例。

其一,明察历史趋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事业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站在人民这一边,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有着实质性内容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奠定更为雄厚而强大的物质基础,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其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如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等等,这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建设和改革时代不断地完善凝结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素养,从而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正是因为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运行,在实践中充满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有力的证明。

其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把实干要求贯穿始终。目标确定以后,实现目标的决心与措施就至关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唯有锲而不舍,才能达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守住刚性目标与底线目标,久久为功。其次,必须确保实效。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因地因人施策,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再次,必须明确工作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则要抓住和解决自身的重点问题。最后,必须培育内生动力。社会建设始终处于现在进行时,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小康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其四,基于人民立场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区别之所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中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向国际社会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担当与责任。“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衡量小康社会建成与否,当然不能降低标准,不做表面文章,不停留于纸上谈兵,但最终还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来进行评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获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经验。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从历史趋势、制度效能、目标实施、评价标准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一定能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写好新时代的历史答卷,兑现历史承诺。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